烟台侨界风采 | 司炳成:两个塞满“锅碗瓢盆”的行李箱 换回中国果业发展新视野

2022-07-25 17:17: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蔡云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烟台报道

  什么地方能长出好吃的苹果?为什么同一名果农手中种出的同一品种的苹果,口感却不一样?怎样才能在果树成长数十年的周期里,始终保持土壤状态稳定?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踏实的中国农民,靠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的经验,培育出中国果业硕果累累的今天。古语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何破解制约中国果业高质量转型的桎梏,让中国果农把手中饭碗捧得更稳?带着这样的思考,司炳成学成归国后,没有回到家乡河北,而是转身投入果业大省——山东,用一双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走出中国果业发展新视野。

  司炳成,男,1964年生,河北邯郸人。1998年获得加拿大Guelph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2009年被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18年7月到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任教,任烟台市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远赴:行李箱里塞的是锅碗瓢盆,更是满腔热忱与梦想

  “我印象非常深刻,当年我带了两个小皮箱就走了,里面装满了锅碗瓢盆和各个季节的衣服,就为了到国外能省点钱。”谈及负笈横渡远洋到加拿大求学的经历,司炳成感慨万千。凭借着学成报国的梦想和勤奋刻苦的努力,司炳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拿到了加拿大Guelph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他的品行和才华得到了导师及院系老师的广泛赞誉。其后任教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凭借极强的教书育人能力,以及在科研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聘为该校终身教授,成为学校仅有的几位华人教授之一。从默默无闻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青年,到知名学府的终身教授,司炳成不因海外生活艰苦而放弃理想信念,不被环境决定命运。以自强不息、越挫越勇、豁达开朗、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科学界摸爬滚打,如今成长为国际土壤水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司炳成心怀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国外求学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了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科学技术上存在的差距,立志要为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目前我研究的领域‘土壤水文学’在国内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在早些时候,我国的地下水和土壤水两个学科研究泾渭分明,研究课题也相对独立。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土壤水对地下水的重要性,于是水文研究逐渐向‘上’走,土壤研究逐渐向下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土壤水文学’。”心系国家农业发展的司炳成在他乡求学仍时时惦念故土,但真正下决心回国时,他却没有回到家乡河北。

  选择:没有一个游子不思念家乡,对祖国清澈深沉的爱让他扎根山东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黄土地有感情。”司炳成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选择山东烟台的原因,他说:“山东是农业大省,代表着全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放眼全国来看,具有引领意义;而山东果树产业最大、品牌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烟台;近阶段,正是烟台果树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就在司炳成有意选择山东烟台之时,烟台也注意到了这位胸怀“国之大者”的教授,鲁东大学率先向司炳成伸出橄榄枝。“还记得我第一次来鲁东大学时刚好赶上饭点,鲁大校领导们说要请我吃个便饭。我本来对山东的‘酒文化’有所耳闻,还有点忐忑,没想到学校领导们别说劝酒了,饭桌上都没喝酒,让我一下子对鲁大、对烟台有了好感,这才是做科研的好环境呀!”正如司炳成所说,今年1月份,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结果,由司炳成牵头并联合以色列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协同深层土壤水与灌溉:构建应对果园频繁干旱的新型水管理模式》成功立项,资助经费为200万人民币,研发周期为2年。这是鲁东大学首次获批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我来山东的初衷,就是想办法解决果树产业问题,让果农们更幸福。”司炳成的话掷地有声。

  深耕:DTS+单探针服务农业,打开土壤水文应用新思路

  怎样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吃的苹果,无疑是每一个果农都关心的话题。司炳成在研究中发现,当气候变化频繁时,黄土高原的树木长势相对更加稳定,因为它们的根系足够深。黄土高原五六十年前的降雨都储存在深层土壤中,遇到较长期的干旱,树木就可以靠着深层土壤的水度过干旱期。这给了司炳成灵感,植物到底什么时候用水最有效?如何用更少的水,保障植物正常生长?司炳成下决心投身植物高效水分应用的课题研究中。

  在此前,我国研究土壤含水量时通常采用单探针方式,但它有着“距离影响精度”的实操弊端。司炳成到鲁东大学后,着重研发分布式光缆测水技术(DTS),将其与单探针技术结合,利用高导热材料填充初步解决了热传导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热扩散系数、热容和土壤含水率等数据。目前该项目已得到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预计两年内可达到预计目标,并结合企业进行产业化,预计试验区内设施蔬菜产量同比提高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减少肥料施用量10%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5%。预计实现新增利润5000万元以上,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2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传承:对待学生就像照料小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回国的时候我就立下了志向,要为国家打造世界一流的实验室、组建一流的团队、培育一流的人才。”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司炳成遇到过许多挫折,最终在其不懈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组建出了一支可以和世界一流同行比肩的团队和实验室。他在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关心学生的前途发展,为学生无私奉献。在司炳成照料小树一般悉心启发和引导下,团队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率达到93%,这样的数据让国内不少知名学府都望尘莫及。

  2018—2021年间,司炳成带领的烟台市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面上项目8项、青年项目10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

  “我只有一个愿望”,司炳成说,“那就是让中国农民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稳、过得更幸福。”为了这个目标,司炳成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在路上。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