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首演燃爆现场

2021-07-14 10:31: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蔡云飞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汤萌 通讯员侯俊南 潘晓芸 烟台报道

  7月8日晚,由中共海阳市委、烟台大学、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共同出品的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在胶东剧院首演。90分钟的演出,每一位演员都全身心地倾情灌注于各自角色的演绎,地雷战中民兵英雄形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沉浸式舞台设计,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让剧情更具张力,让视觉更具冲击力,让观众在观看时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抗日战争时期,烟台海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地雷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打得日伪丢盔弃甲,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胶东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地雷战》舞剧以家喻户晓的海阳地雷战故事为主线,分为“引信”“埋雷”“造雷”“爆雷”“烟火”五幕,塑造了德高望重、大义凛然的老村长石大爷,沉着冷静、坚定果断的区委会雷主任,机智勇敢、耿直豪爽的民兵队长赵虎,柔情似水、飒爽英姿的女兵队长玉兰等鲜活的人民英雄形象,生动展现了胶东人民在面对外强侵略时的民族大义与骁勇善战,深情讴歌了齐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屈斗志与家国情怀。

  “与电影《地雷战》不同的是,舞剧《地雷战》通过丰富的舞蹈韵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的音乐塑造,将海阳人民骨子里的地雷战精神、智慧、品格精准地刻画凸显出来,充分展现了海阳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不畏强敌、以弱胜强的精神品格,彰显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巨大伟力。”海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涛表示。

  除了以地雷战为主要剧情元素外,该剧大量运用了海阳大秧歌作为主要艺术表达手段,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交织运用。在舞蹈配乐上,将具有海阳特色的民间小调、秧歌剧调以及具有音乐性的民间方言赋予民族摇滚乐的音乐风格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融合电子、民族、电声、大管弦乐在内的包容性音乐气质。在舞美方面,运用象征性的造型元素和隐喻性的艺术语汇,山、石、雷等舞台道具与演员刚柔并济的舞姿融为一体,让现场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海阳大秧歌粗犷奔放、热烈欢快,作为一种风格独特、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舞蹈,穿插在舞剧《地雷战》的故事背景中,与故事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相得益彰,进一步彰显了海阳的地域特色。”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玲表示。

  海阳人民素有革命斗争精神,革命战争年代,海阳有19万党员群众参军支前,近7000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为人先、敢于胜利地雷战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红色舞剧《地雷战》的上演,正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将“地雷战”近距离呈现在大家面前,将海阳人民骨子里的精神品质精准地刻画出来,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舞蹈元素,以全新的艺术形式演绎海阳地雷战这段脍炙人口的历史,让党员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传承红色精神。

  据了解,红色舞剧《地雷战》从策划到公开上演,历时近两年。在这期间,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海阳考察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并大量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民间故事和舞蹈素材,与演出团队反复打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舞蹈动作。为了打造这部经典作品,60余名参演师生在三个多月里挥汗如雨,以一方舞台实现了历史的叠加和相遇,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

  红色舞剧《地雷战》首演结束后将继续在胶东剧院面向社会进行演出,之后还将陆续到济南、北京等地进行巡演,最大限度推向全国,更大范围地传播烟台海阳红色文化,为红色资源赋予新的时代价值,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