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市刘家沟村:合作社为钥匙 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

2019-04-30 09:03:00 来源: 大众网烟台·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集体意识淡化,群众与村集体经济纽带断裂的现实问题,烟台市大力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强村富民,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即日起,烟台大众网开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烟台实践”系列报道,走进烟台的乡村,聆听他们的乡村振兴之声。

合作社的樱桃大棚

  临近五一,蓬莱市刘家沟镇刘家沟村茂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一树树的樱桃正在变红。村干部刘书第一边查看果树的情况,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依靠合作社,去年村集体收入80多万元,通过规划今年还会有一个较大的涨幅。可以预计,村里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刘书第说。

  刘家沟的发展,是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下的又一硕果。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烟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为基石,近年来,烟台市从推进三产融合到农业产业现代化,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到人才支撑体系打造,擘画出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作为这幅蓝图的一部分,位于仙境蓬莱的刘家沟村,正日益鲜活地拼接出一幅当下新农村发展的微观图景。

  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地生金”

  拥有近1700户、3600多村民的刘家沟村,是刘家沟镇的一个大村。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刘家沟村大而不强。

  尽管有着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因缺乏产业、规划不明晰,村民只能向3500亩耕地要收益。单纯的农作物种植,无法带来丰厚的回报,村民人均年收入最低时只有数千元,很多人放弃种地,外出打工。

  但刘家沟发展的突破口,最终还是回到了土地上。

  2014年,该村租赁给企业的260亩土地到期退租。这块地怎么用,继续流转出去还是分给村民耕种?多番讨论之后,村两委做出了一个决定:收回来自己干!

  以这260亩土地为基础,整合周边140亩闲置土地,村两委决定从这400亩土地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怎么干?谁来干?围绕这两个问题,刘家沟村党支部牵头,通过学习考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最终敲定创建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来发展。茂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因此诞生。

  抓手有了,如何运转?刘家沟村的路子独具特色。缺乏资金,便发动群众集资入股,灵活运用劳动力,允许村民以劳动力的形式入股,日常劳作临时招募,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解决了资金问题。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管,在农资采购环节降低成本,通过质量检测和产品商标注册提升影响力,合作社在统一标准,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也通过更有力、更多样化的销售方式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的大棚

  以樱桃种植为例,一个面积为十亩的樱桃大棚,亩产近万斤,每斤樱桃售价在60元左右,一个大棚就能给村里带来60多万元的收入。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动力,但经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重组,收益却数倍增长。

  合作社既提供统一服务,也有更大市场话语权,能联结起小生产和大市场。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该村党支部不断引导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层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我们村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和相关企业合作,引流游客,发展旅游业和采摘业。村里去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村支书郝铁钢表示。

  合作社的运作,归根结底在于提升农民收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此,合作社成立之初,村党支部便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收益分配方案,算总账、按比例、提分红。年底由合作社对所有经营项目进行总核算,从经营利润中提取30%作为公积金,用于滚动发展,剩余经营利润村集体分红54%,社员分红46%,让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全村收入的提升。

  2018年,除合作社社员增收外,该村村民人均收入也提升到2.1万元。发展的每一分红利,都扎扎实实落到村民的腰包里。

  发展有奔头暖心更安心

  “现在看来,当年决定回村创业,是最正确的选择。”回顾起当年回村创业的历程,村民刘书顺做了这样的评价。

  2012年,在时任村两委成员的母亲代风娟的劝说下,刘书顺放弃从事多年的建筑生意,回村创业。他创业的历程,正好应和了刘家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历程。

  回乡初期,刘书顺还有些迷茫。项目怎么选择,技术从何,收益怎么保证,都需要尝试和摸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的出现,既给了创业的村民一盏指路明灯,也给村民吃了一剂定心丸。

  合作社初期,很多村民存在观望心理,甚至不理解。合作社不就是大锅饭吗?村民集资建合作社,亏了怎么办?当时,村里曾有过几个村民个人领头建立的合作社,但都成效不佳,也加重了村民的观望意识。

  这种情况下,村里的5名党员带头入社,仅用3天时间筹集了64万元资金,将合作社办了起来,并用实际行动消除了村民的疑问。

  村党支部带头,修订完善了合作社章程,明确合作社的出资构成、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等工作机制。在民主管理上,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在合作社中不领取任何报酬,只以社员身份参与分红。合作社重大事项必须通过民主议事,体现村民意志。

  具体运作中则以“实”为纲。目标实,合作社结合实际,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经营实,项目投入、建设,都依托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好高骛远,不贪功冒进。分配实,合作社收益严格按照制定的章程来分配,严格账目审计,切实让群众得实惠。

  与一般个人牵头的合作社不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公不为私,所有的章程举措都是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有效抵抗市场风险,保证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

  “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作社,现在的合作社是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集合起来,以市场的手段重新配置,既提升了土地的附加值,也提升了劳动效率。既实现了集体与个人的双受益,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蓬莱市委副书记王长港表示。

  基层党组织如何凝聚百姓?就是在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中凝聚起来。从最初的观望、质疑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效已经深入到刘家沟村民的心里。全村143名党员全部入社,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跟着合作社走,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如今,刘家沟村围绕合作社,进一步提升目标、规划发展路线。合作社提升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刘家沟的精气神。“过去自己干,总是有风险。现在合作社有党员带头,党组织做支撑,村民干得有底气,也有盼头。我们只要好好干,就能有好日子。”村民刘书顺说。

合作社的大棚 

  集聚人才激活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孙声旺,村里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是合作社的早期社员之一。和农业打交道多年,孙声旺深刻感受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以来的变化。

  “农作物的类别选择,品质的提升,后期的销售,需要科技和人才来做支撑。比起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合作社把这些资源聚集起来,能让村民得到更好的收益。”孙声旺表示。

  刘家沟村目前的农业态势,正是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体现。以草莓为例,该村引进了优良品种桃熏草莓,其甜美口感赢得了游客和消费者的欢迎,农民的收益也水涨船高。该村还注重科技和人才引进,集科普宣传推广、新品种培育、高科技栽培、顾客体验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温室大棚,预计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高质量发展的大命题下,农业生产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要提供个性化、质量高的产品,单靠农民个人很难完成。而合作社的优势正在于此。

  集聚人才和科技的力量,实现资源增收,盘活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旅游等渠道提升知名度,增加集体收入;实现效益增收,通过提升农产品品质,引入电商等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刘家沟把村经济发展下成了一盘大棋。不仅着眼于当下的创收,更着眼于后续的规划、人才的培育集聚和产业的整体提升。让更多村民愿意回乡创业,让更多人才愿意到刘家沟来创业,为乡村发展集聚持续的后劲。

  去年以来,该村的合作社发展也得到诸多支持。蓬莱市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议事日程,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意见,组织200余名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刘家沟镇也成立了发展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班子,逐村制定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方案。有支撑,有方向,有助力,刘家沟村的发展日益蓬勃。

  眼下,刘家沟村又在琢磨新项目,筹备建设游览设施,打造农村旅游集聚区和田园综合体,引流增收。据介绍,整个综合体建成后,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增收200余万元。

  从怀抱资源难以利用的小山村,到日益蓬勃的新农村,依靠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刘家沟村的发展之路清晰而坚定。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毅 摄像 屈晨晨 王蒙 通讯员 吕鹏君 陈文杰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