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乡村记忆⑨】龙口曾经是个特区……

2021-03-10 11:06:2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龙口乡村记忆——龙港街道

  编者按:

  为传承乡村历史,助力文化发展,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今年起,龙口市政协启动编撰《龙口乡村记忆》一书。

  大众网龙口受权连载发布《龙口乡村记忆》部分内容(初稿)。

龙港街道概况

  (一)地理位置

  龙港街道位于龙口市西北部,东经120°31′,北纬37°39′。东北侧与新嘉街道以疏港高速为界,东侧与北马镇相邻,南侧与黄山馆镇部分村庄接壤,西部、北部濒临渤海,与天津、大连、秦皇岛隔海相望。全街道东西最大跨距为12公里、南北最长距离为14.7公里,总面积为67.2平方公里。

  (二)名称由来

  清康熙《黄县志》载:“龙口墩,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建。”龙口之名始见于此。同治《黄县志》载:“龙口,海口也,商船多来往于此,设官税焉。”时,船多不熟路,常触礁搁浅。尤其南船,船首似鸟,忌“鸟入笼”(龙音)之说。疑龙口之名不祥,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海神庙前高树牌坊,易名为“金沙滩”。后,民智渐开,且“龙口”早已内外有名,故于民初(1922)复称“龙口”。

  (三)建置沿革

  清末,龙口属乾元乡马亭社,后属乾元乡。民国初,属第八自治区镇海乡。1939年日寇侵占后,划龙口为特区,设专员公署,直属省。1945年8月,龙口解放,9月,成立龙口特区政府,1946年4月,成立龙口市,属北海专署,下设市北、市中、市南、龙南、龙东、兴隆、午塔七区。1947年9月,蒋军占龙口,划为四镇四区。1948年3月,龙口再度解放,仍为市,辖市内、环龙、龙南、龙东、北马、虎山、黄山七区。1950年1月,撤市。成立特区政府,辖三街(维新街、和平街、顺盛街,)一乡(环龙乡,辖邹刘、曲、逄、央格庄四村)。1958年9月,成立龙口“东风人民公社”,由前龙口镇、龙化乡20处高级合作社和7处渔业社组成。1959年3月25日,更名为龙口镇人民公社,辖17个基本核算单位。1981年底,改称龙口镇,辖12个行政村,2个队(渔业队和服务队)。1993年11月,撤销龙口镇,设立西城街道办事处,并创建龙口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设工委、管委,与街道办事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2001年1月,中村镇21个行政村并入,更名龙港街道。2002年4月,龙口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更名龙港经济开发区。2005年1月,黄山馆镇的海岱仲家等30个行政村划归龙港街道;龙港经济开发区与龙口经济开发区合并,称龙口经济开发区(下设龙港管理区和海岱管理区)。开发区管委仍与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驻央格庄。2007年,龙港街道办事处搬至中村办公,管辖中村等16个行政村。2013年1月,又由中村搬回龙口经济开发区同开发区管委合署办公,原管理的中村等16个行政村划归新嘉街道,至此,龙港街道辖47个行政村。2013年5月,圆壁张家村和圆壁宋家村合并后,龙港街道辖和平、红光、邹刘、央格庄、屺坶岛、逄家、曲家、甲刘、甲王、庄子、廒上、桥上、小孙家、梁家、北皂前村、北皂后村、兴隆庄、苗家、邢家、大湾前徐家、大湾后徐家、泊张、泊王、阎家店、上孟家、曹家、河抱、官道丁家、沟头、沟头于家、孟家楼、河口于家、海岱仲家、三甲于家、河南宋家、河南孙家、沟东成家、庙张、土城子、河口成家、马王、马张、马刘、大牟家、沙埠于家、圆璧张家新村46个行政村居(53个自然村),另划有海岱、海岸华府、央格庄、红光、新龙家苑、逄家、花苑、河北嘉元、新港路、和平、胜利、龙海、百年电力、北皂、梁家和金海湾16个社区。

  (四)人口姓氏

  全街道共有户籍户数42904户,户籍人口109438人。有常住人口约14.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2157.7人;共有王、张、刘、李、孟、成、牟、阎、苗、逄等姓氏221个;有满、朝鲜、回、蒙古、藏等少数民族13个。

  (五)土特产品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水果主要有:葡萄。因紧靠渤海湾,海产品丰富,主要有:对虾、刺参、梭子蟹、真鲷鱼等。另有海参、扇贝等育苗养殖。

自然资源

  (一)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总的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除南端邢家、苗家村一带为丘陵,西北角的原屺坶岛村为丘山外,其余皆为平原。北部沿海有大面积沙滩。

  位于辖区西北端的原屺姆岛村,南、西、北三面临海,东有沙坝与陆地相连,2009年改为南山屺坶岛港。

  境内从邢家、苗家村北向北直至北皂、兴隆庄一带皆为平原,占总面积的90%以上。苗家、邢家村南一带为丘陵,东西走向,面积130多公顷,约占街道总面积的1.4%。1978年有常用耕地758公顷。2005年有常用耕地2156公顷;煤矿塌陷地1300多公顷,复垦77.2公顷。

  (二)水系河流

  境内河流多为东南、西北走向,均属季风雨源型河流。降水量决定水流量,雨季水丰,旱季干涸。河流由南至北分别是:八里沙河、河口于河、恒河(本地称为大牟家河)和北河。八里沙河南起招远市,河口于河和恒河均起自北马镇,北河东起新嘉街道,由几条水沟汇集而成。四条河流流经龙港街道后均注入渤海。

  1978年前,中部、北部地下水资源较丰高。由于多年的干旱和过量采用,地下水位下峰,致使境内西部、北部沿海地带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严重盐碱化,已经不适于饮用和灌溉。1983年始,人畜饮用水靠自来水公司提供。东部、南部地区人畜用水及农田灌溉靠潜水泵深层提取。

  (三)优质资源

  街道所临的渤海湾有“富集型”油气田;沿海煤田蕴藏着变质程度较高的煤炭;西部、北部的沙地、沙滩有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石英砂。

  辖区海岸线南起与黄山馆镇大泊子村交界处,向北绕过屺坶岛再向东至疏港高速北端以北,长约35公里。近水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海洋生物上百种,鱼、虾、蛤、蟹、螺、参等海产品丰富。

  (四)名胜古迹

  屺岛,位于街道西北角,风光绮丽,景色宜人,灯塔山、将军石等相映成趣,自明清起便是古人观海听涛,寻奇揽胜之地。清康熙进士姜气垓在一首咏屺岛的七律诗中写到“长夜披襟渤澥头,天光水色两悠悠。怪石群森如鹤舞,洪涛万迭似奔牛。”灯塔山为屺坶岛西北最高峰,海拔54.21米。据1932年英文海关资料记载,山顶灯塔最早建于同治10年(1871),为木架顶楼。1915年龙口建立海关时,乃重建为二层楼,极为壮观。塔门上方悬一大匾,上书“水天如镜”。遗憾的是此塔毁于战乱,解放后,经多次修造,成为现在的样子。将军石位于灯塔山后的北崖下,高30多米,围径10余米,在波光辉映下威武雄壮,酷似一铁甲将军,岿然屹立。同时,屺岛也是国防军事重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驻扎着空军雷达部队和海军测绘部队,守护海疆。

  (五)红色记忆

  龙口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3月,日军由龙口登陆欲侵占黄县,遭到码头工人基干营和黄县二支队1个中队的迎头痛击,仓惶逃走。随后数月,日军派军舰、飞机等数次侵犯龙口。1939年3月,日伪侵占龙口。

  自日伪侵占龙口至1945年8月龙口光复,日伪以龙口为据点多次进犯周边地区。1939年8月11日,龙口日伪军200多人向北马、芝泉迟家进犯,八路军五支队某部与敌激战,敌死伤惨重。

  1944年2月26日晚,驻龙口伪军一中队三小队13人,在小队长李基田带领下,杀死杀伤正、副队长和4名反动伪军,光荣反正,策应八路军俘虏伪军32人。

  1945年8月,黄县独立营配合北海独立一、二营及招远县大队,蓬莱县大队之一部,10余个区中队,击溃日伪军,光复龙口。

  龙口抗日战争胜利后,龙口特区各界人士为纪念光复龙口和历次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捐资修筑抗日烈士纪念碑,并于1945年12月16日落成。纪念碑南侧镌刻着74位烈士英名。其中光复龙口牺牲烈士37名,历年抗日牺牲烈士37名。碑北侧正书(阳文)“抗日烈士纪念碑”;东侧为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和政委刘中华题词:“海染波山绿,以示解放大愿;血洗国土红,而昭卫国忠诚”;西侧是龙口工委各救会长王佐群撰写的碑文。

经济状况

  2018年,龙港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3亿元。全街道生产总值210.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3.9:40.9:55.2。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7081.5公斤,总产762.0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11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6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857万元,渔业总产值6.04亿元。进出口总值4225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334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0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66元。

社会事业

  辖区有幼儿园21处,有龙口学校、海岱学校、龙矿学校和新港路学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大牟家小学、小孙家小学、红旗小学3所完全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另有山东龙口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1所。有龙矿中心医院、龙口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龙口经济开发区医院3处医院,公立龙港街道敬老院1处以及私立老年公寓若干。

  依托市送演单位、庄户剧团、戏迷俱乐部、各村文艺队以及上级送戏下乡等平台,龙港街道积极组织各类巡演。在开发区广场成功举办“才艺大比拼”“大合唱展演”“新时代文明实践——乐享文化电视直播”“广场舞比赛”等多种娱乐活动。

特色产业

  辖区工业企业实力雄厚,已形成以汽车配件、机械、化工、塑料、环保透湿材料、生物制药、厨具、建材为主导的支柱行业。海岸线绵延曲折,长约35公里,盛产对虾、梭子蟹、扇贝、海参等海产品。草莓、苹果、葡萄、黄金梨等水果种植面积1000余公顷,无公害种植面积333公顷以上,已形成以水产加工、精准种植、高档果蔬等全方位多品种综合开发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港街道甲王村张正兰的剪纸技艺远近闻名,曾有台湾同胞慕名前来只为得一;和平居委会的孙宏恩,从打竹板起家,而后京胡、二胡、西洋乐器等样样精通,又擅长谱曲和演唱,近80岁高龄仍活跃在龙口文化事业一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晓冬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