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晓冬
龙口乡村记忆——常伦庄村
编者按:
为传承乡村历史,助力文化发展,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今年起,龙口市政协启动编撰《龙口乡村记忆》一书。
大众网龙口受权连载发布《龙口乡村记忆》部分内容(初稿)。
常伦庄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常伦庄村位于七甲镇东北角5.5公里处,东经120°64',北纬37°52'。东邻王屋水库,南与店埠曲家村相距1公里,西同郭家沟村接壤,北至王屋村2公里,距黄城22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西沟和大涧、小涧,三条大沟的水自西向东流入王屋水库。土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耕地630亩,其中粮田208亩。村庄依山坡而建,北高南低,房屋顺着坡势梯形排列,东、南两面紧靠王屋水库,可谓依山傍水的半岛村庄。一条通往王屋水库大坝的公路,由村南向北穿过,把村庄分为东、西两半。
(二)村名由来
原在此定居的是孙、胡两姓,取村名为孙胡庄。后任、王、姜三姓相继迁此定居。由于孙、胡两姓繁衍不盛,剩下几户便陆续迁走,丰仪乡石山赵家村孙姓就是由该村搬去的。
该村是战斗英雄任常伦的故乡,为了纪念英雄,于1945年2月改村名为常伦庄。
(三)行政沿革
历任村支部书记是:姜玉山、刁学用、王善富、王善学、曲士普、王宝新、姜斌、姜发春、王汉斌、王忠民、王忠金。
历任村政负责人是:王宝树、任常乐、王善富、王善学、任德元、王善富、王宝田、王宝新、王汉彬、姜斌、姜发春、王汉纪、王士安、王忠元、王忠金。
(四)人口姓氏
全村共有居民210户,573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304人,皆为汉族,共有4姓,王姓176户,471人,姜姓20户,52人;任姓13户,45人;刁姓1户5人。任姓皆为任常伦族人。
文史典故 名胜古迹
在旧村村东头,有一座庙宇,始建于乾隆年间。有殿堂三间,有佛爷及十八罗汉像。殿内还有一个大鼓(现仍存在)和一块长方形大匾。庙院内有两棵古柳,一口井,一盘石碾。庙外修有山门,整个庵庙占地2.5亩,并有庙产(耕地)40余亩。1959年,修建王屋水库时,庙宇和村庄一起被库水淹没。
村庄名人
(一)战斗英雄任常伦
任常伦,1940年(17岁)参加革命,转战南北,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曾9次负伤,多次抢救战友,缴获武器无计其数。曾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44年长沙堡战斗光荣牺牲。为了悼念英雄,党和人民在英灵山烈士陵园为他铸了铜像,将烈士的故乡一一孙胡庄更名为“常伦庄”。任常伦所在的连队命名为“常伦连”。常伦精神光照千秋,胶东人民深情地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唱遍山东,唱遍全中国!
(二)革命烈士
王晶,1920年生,1939年入伍,担任排长,1945年牺牲于泉玉战斗。
王运花,1918年生,1940年入伍,泰安军区后勤部部长。1948年牺牲于泰安战斗。
姜玉璧,1920年生,1940年入伍,华野九纵二十五师排长,后来失踪被追认为姜烈士。
任德江,1916年生,1942年参加志愿军,后来失踪,被追认为烈士。
姜化彬,1907年生,1939年入伍,胶东军区北海独立团战士。1945年在渤海因公牺牲。
王宝桐,1920年生,1939年入伍,山纵五支队一团战士,1941年莱西旧庄战斗牺牲。
刘德明,1916年生,1939年入伍,胶东军区五旅青年营一连副连长。1942年牺牲于招远仰望顶战斗。
王治文,1916年生,黄县支前大队民工。1947年孙胡庄病故,被追认为烈士。
(三)重要人物
1.王林
1938年,党员王林在村里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号召青年抗日救国,不少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当时只有130户的孙胡庄村,军、工属就有38家。后来鬼子在石良集修了碉堡,经常来这一带催捐、要粮、抓人、抢东西。有一次村民被抓去18人,敌人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逼问村里谁家当八路,但是无一人吐露,被关押两个多月才放了回来。
2.王前
1938年,只有18岁的王前便弃学从戎。入伍后转战南北,历经数百次战斗,4次负伤,立大功5次,为三等甲级残废。革命志气,长盛不衰。建国后,发奋学习外语,从事军事科学研究。近年来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世界军事史》科学分册等,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为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他热爱家乡,怀念故土,时刻不忘为父老乡亲争气增光。
3.王良
1938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转战胶东大地,先后任莱阳独立营营长,北海独立团营长等职,解放后任东北松江七团团长。转业后历任阜新煤矿处长、东露天煤矿处长、铁法矿务局局长等职,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4.王治本
1940年入伍,1949年调大众日报社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1953年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理论宣传组组长、文教科学编辑部主任等职。为党的新闻广播事业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身居京城,心怀故土。离休后,住北京真武庙路302号,现已去世。
历史事件
1945年2月,村名由“孙胡庄”改称“常伦庄”。
1959年秋,王屋水库修成,全村成为库区,粮田1380亩成为水淹地。
1976年,县战山河专业队来村,义务整地150余亩,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1983年,被市授予“文明村”称号。同年冬建起了东坡扬水站。
1985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解放前,常伦庄是周围十里八村的富裕村庄,面积广,耕地多,既有洼,又有,旱涝都保收。1958年为了修王屋水库,让全县受益,常伦庄村民献出了千亩粮田和整个村庄。政府进行了全面规划,一再动员村民搬迁,可是英雄故乡的人民,谁也不愿离开故土。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奇迹是人创出来的,村庄淹了建新村,没有耕地再开垦!”就这样全村老少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边迁建一边垦荒,经过五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奇迹终于创造出来了,不但建起了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新山村,而且在荒山坡上造出了200余亩标准化粮田。人们夸赞道:“常伦庄人民,不愧为英雄故乡的人民!”
1999年,村前修建库溏120亩,方便村民农耕浇地。
2013年,硬化全村街道1万平米。
2015年,被龙口市授予“文明村”。
2016年,建立任常伦烈士纪念馆,重新修建任常伦烈士衣冠冢墓碑,每年接纳参观学习常伦精神的人多达3万余人。
2018年,省级“美丽示范村”建设正式开始,硬化两条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一条街,成为七甲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电影《战火中的雕像》在常伦庄杀青。
资源特产
常伦庄村是战斗英雄任常伦的故乡,以该村为主产地的小米,是难得的绿色无公害产品,该村确立“红色文化带动绿色旅游+小米加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顺利寻找合适宣传方向,争取到相关媒体支持,并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有利条件,有效提高了常伦庄小米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小米一度供不应求。
常伦庄耕地多为沙质土,粘土仅占一小部分。适宜种植地瓜,花生,稻谷等抗干旱作物。村民大多以苹果,阳梨,花生,玉米,稻谷等农产品为主。
荣誉奖励
先后被授予烟台市“爱国教育基地”“文明村”“烟台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
部分图片大众网龙口资料片,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迟海滨 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晓冬
常伦庄村位于七甲镇东北角5.5公里处,东经120°64',北纬37°52'。东邻王屋水库,南与店埠曲家村相距1公里,西同郭家沟村接壤,北至王屋村2公里,距黄城22公里。[详细]
黄山馆镇位于龙口市西南,处龙青、烟威公路至交点,为古交通要道黄山驿之故地。东与龙口经济开发区毗邻,南与招远市的张星镇接壤,西由界河为界与招远市的辛庄镇隔河相望,北临渤海湾,南接黄山。地理坐标北纬37°32′,东经120°16′。[详细]
庵夼村,地处芦头镇南部10公里的山区,北纬373145",东经1202715",距龙口港 25 公里,距东城区 18 公里,东与下丁家镇于家口山顶分水为界,南与招远市宋家镇仓口陈家山顶分水为界,西与界沟刘家村接壤,北与埠上村山地相连。村庄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山峦面[详细]
芦头镇位于黄城西南,东与东江镇、下丁家为邻,西与北马镇接壤,南接招远市张星镇,北隔河与新嘉街道相对。地理坐标北纬37°36′,东经120°27′。南北长12.6公里、东西宽7.5公里,总面积36.44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27087人。[详细]
乡村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思。村庄文史资料的保护留存,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传承乡村历史,助力文化发展,受龙口市委市政府委托,今年起,龙口市政协启动编撰《龙口乡村记忆》一书。[详细]
七甲镇是老黄县的古乡镇之一,位于龙口市南部山区,距东城区21公里,东经120°34′,北纬37°31′。东隔王屋水库与石良镇相望,南以颜家顶、黑山、柴禾顶等山脉与栖霞市、招远市交界,西与下丁家镇一山之隔,北与兰高镇接壤。东西宽9.5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81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