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乡村记忆③】画廊山村——庵夼

2020-12-03 12:43:3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龙口乡村记忆——庵夼村

  编者按:

  为传承乡村历史,助力文化发展,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今年起,龙口市政协启动编撰《龙口乡村记忆》一书。

  大众网龙口受权连载发布《龙口乡村记忆》部分内容(初稿)。

庵夼村村庄简介

  (一)地理位置

  庵夼村,地处芦头镇南部10公里的山区,北纬373145",东经1202715",距龙口港 25 公里,距东城区 18 公里,东与下丁家镇于家口山顶分水为界,南与招远市宋家镇仓口陈家山顶分水为界,西与界沟刘家村接壤,北与埠上村山地相连。村庄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山峦面积4000余亩,可种植土地600余亩。

  村庄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东、南、北三面环山,东北与南山5A级旅游景区相依,南与金都招远市接壤。村落东高西低呈梯形座落于大飘山西麓,山上汇聚而下的溪水自村内穿过,流入村西的水库,使山村更具生机与灵气。西临张招公路,交通便利,有20路公交车直通该村。

  (二)村名由来

  庵夼村有着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宋金时,东吴大将太史慈之后裔由黄城迁此建村,后改复姓太史为史姓。宋代时,村东山半坡建有姑子庵,因村庄坐落于庵庙下面,故取名庵夼村。

  (三)行政沿革

  1938年7月,史梦地、王松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庵夼村的早期党员。现有党员29人,设2个党小组。

  (四)人口姓氏

  民国《黄县志》载:“太史氏,三国吴太史慈之裔也,明代有进士名恭,而旧志科第门并无此名,今族亦不蕃,只羊沟营村十余户,南枣市四、五户,战家夼村五、六户,南乡城镇二户,东营史家村二、三十户,王马史家村三、四十户,庵儿夼村(今庵夼)十余户。”由此可知村中史姓为太史慈之后裔。

  庵夼村现有村民166户、439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240人,常住人口386人。村民姓氏以史、王、韩三大姓为主。其中,史姓102户272人,王姓63户163人,韩姓1户4人。除史姓外,王姓乃明永乐年间由乡城大王家迁来居住,韩姓属2018年6月从菏泽曹县苏集镇红庙庄迁入。

文史典故 名胜古迹

  (一)红色文化记忆

  庵夼村是抗日战争时期贡献卓著的革命老区,素有“革命圣地小延安”之美誉。1939年3月起,黄县县长孙执中,黄县二行署(1939年4月~1941年7月,县政府设立的派出机构)主任仲善亭、周方、于嶂东、王锡山,特派员鲁玉峰、周方等同志先后在此办公。办公室在中街北,三处瓦房,中街南一处瓦房。1941年7月,二行署撤销,县委、县政府设村中心街临时办公室,直接领导黄县西部的抗日工作,现在,四处瓦房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村里56名青年积极参军抗参战,6名同志血洒疆场献出宝贵生命。目前,黄县二行署、法院和战壕等战争年代遗址、遗迹,计1000余平方米以及12处藏粮洞已经展示在观众面前。

  消息树位于村南山顶,战壕位于村南山坡的半山腰。抗战时期。村民只要望见消息树倒了,民兵和青壮年立即撤到战壕里,准备迎击敌人,老弱病残的村民则躲进藏粮洞。藏粮洞分布在村内和村外,保存完好。1939年到1945年,黄县二行署、县委、县政府、独立营等,在这些洞内掩藏资金、武器、弹药、粮食等作战物资。敌人大扫荡时,这些洞还藏过伤病员和村民。在抗战期间,藏粮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姑子庵

  宋代时,村东山半坡建有姑子庵,庵内曾有老尼任主持,授徒十余人。庵内有山门、厢房、大殿,大殿内供奉佛祖、菩萨、送子娘娘等神像。两厢是尼姑们的住处和诵经场所。山门外有佛塔,为庙中历代老尼去世埋葬之地。元明战乱,姑子庵毁于兵火。

  (三)风景名胜大飘山

  大飘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580米。山上动植物繁多,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如今山上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华结缕草和野大豆。这里还流传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江南苏杭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受到玉皇大帝的点化,准许它在九州寻找理想的安身之地。于是,这座名山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从江南飘到黄县南部,见到这里安宁寂静,民风淳朴,就飘然落地。于是,庵夼周围有了青山绿水,因为此山是从天空中飘来的大山,故取名大飘山。在大飘山中,有双脚石、猪头锅底石、双脚石、蝎虎石、鱼头石、蝎虎涧、犸虎涧、官坐椅、王母娘娘洗脸盆、双卧仙姑、群猴盗灵芝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

  (四)农家女智斗阴阳先生

  从前大飘山下有一小山村,村中有户人家,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女儿出生那年院中长出一棵银杏树苗,夫妻俩就给女儿取名银杏。银杏姑娘已经18岁了,长得花容月貌,亭亭玉立,她没上学校,凭刻苦自学却识字。银杏姑娘每天帮爹爹下地劳动,帮母亲料理家务,农活再忙再累,她念念不忘给院里那棵银杏树施肥、浇水。有银杏姑娘精心呵护,银杏树绿叶满枝,郁郁葱葱。银杏姑娘与爹妈拼命地干活,怎奈山耩薄地产粮无多,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爹爹致富心切,怀疑所住的房子风水不好,就请来一位阴阳先生看住宅。阴阳先生一进他家大门就朝着银杏树走去,两眼转来转去,心里有了鬼主意。

  进了屋,阴阳先生一边吸烟一边对银杏爹说:“你家院子里这棵树碍事,八辈子也不会富。”银杏爹心中不解,问:“老先生,院子里这棵树有什么说法?”“说法当然有!”阴阳先生磕了磕烟袋接着说:“你看,院子四堵框,中间一棵树,树者木也,木字外边四堵框是困字也,岂不辈辈遭贫困吗?”银杏爹忙说:“先生说得有道理,可有方法破解?”“快刨树哇!连根刨掉,彻底拔掉贫困根!”阴阳先生口若悬河地说。一听说要刨树,银杏姑娘出来对阴阳先生说:“先生,四堵框里有木确是困字,如果把银杏树刨掉,四堵框里去了木,那我家院子里就剩下人了。四堵框里一个人字是囚字,囚为囚犯,必遭牢狱之灾。去了树木我家出囚犯,岂不比贫困更可怕吗?”阴阳先生好似当头挨了一棒,张口结舌回答不出,半天才说:“去,去,一个女儿家伶牙俐齿,我好男不跟女斗。”弓着腰灰溜溜地出门而去。

  银杏姑娘劝阻爹妈别信风水那一套,院里的银杏树不能刨,她还和爹妈学做豆腐,在坡地里栽梨树,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勤劳致富。银杏姑娘每天清晨挑着担子爬山越沟走村串巷叫卖,人称“豆腐西施”,因她干净利索买卖公平,态度和气,豆腐货真价实,生意十分兴隆。没几年,她家梨子下树换钱,卖豆腐生意也赚了一笔钱,有了钱她家把平房改成两层楼房。盖楼时,她家也没动心爱的银杏树。银杏树越长越高大,枝叶伸向二层楼银杏姑娘闺房的窗户,翠绿的叶子每天伴着姑娘梳妆打扮。有一年银杏树开花的季节,银杏姑娘领来一位小伙子,新娘新郎在银杏树下双双拜天地,银杏树上也贴满了大红喜字,好像穿上了红衣裳

  当证婚人。风吹绿叶沙沙响,为一对新人贺喜,为一对新人祝福。

  (五)关帝庙轶事

  很久以前,庵夼村中有一座关帝庙,内塑关公、周仓、关平像。传说关公被封为关圣大帝后,正座面南,接受人间香火,可谓八面威风。在旁边站立的义子周仓心里不服气。他想:义父凭什么面南而坐,接受人们祭拜?而自己举大刀站立一旁?这太不公平,俺老周心里不服气。周仓那点心思关公心里看得清清楚楚。一天,玉皇大帝召集众神去开会,关公让周仓代管天气之职,关平辅助。关公赴会去了天宫,周仓坐上正位。他想:“这有什么,俺老周一定能当好大官,大官并不难当呀!”不到一个时辰,有农人来庙,说小苗快旱死了,要求老爷下雨,周仓感到这事好办,就发令降雨。一个时辰以后,又有染房和晒盐的人冒雨赶到庙前,求老爷别下雨了,快快出太阳,我们要晾布晒盐。周仓立即下令停雨。先前来的农人吵着来到庙里要求老爷继续下雨,晾布、晒盐的则喊叫着别下雨快出太阳,两拨人大吵大闹,互不相让,周仓被吵得脑袋瓜子快裂开了……

  这时,一书生走了进来,求老爷刮风,他要坐帆船去赶考。周仓一听,这会儿我两拨人都不得罪,立即令关平出去刮大风,秀才千恩万谢地上船乘风破浪去赶考去了。不大一会儿,有十多位果农满面愁容,齐聚在庙前,求老爷别刮风,我们的桃、杏、樱桃被大风刮下,快要绝产了。周仓只得令关平停止刮风。那刚走不久的秀才又回来了,问周仓为什么停风,误了考期怎么办?果农一听还要刮风,就和秀才吵架,周仓见庙外四拨人互相争吵,彼此各不相让。只见果农们拉着秀才的衣服,指责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那一边种田的围着晾布的、晒盐的破口大骂,问他们没有庄稼,断了粮食,你们喝西北风?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动手打人,都喊叫着请老爷做主。周仓被这四拨人吵闹得头脑发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毫无主意了。

  这时,关公乘马赶了回来,他不放心周仓处理事务,没等散会早早回来了,正赶上庙门前吵吵闹闹,大打出手,急忙喝退众人,问明白了情况。关公一听笑了,这事好办。于是他发令:夜里下雨,白天晴,沿着河上刮大风。大风刮船上江南,不准大风进果园。众人一听,各自满意,谢老爷英明。

  周仓这会儿心里服气了,俺老周就是比不上义父,他坐正位合理,俺站在一边应该。

知名人士

  物华天宝换来人杰地灵,庵夼的水土养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一)抗日虎将史兴成

  史兴成(1917~1942),读过4年书,其父辈在龙口大街上做买卖,少年时的史兴成在自己家买卖当一名业务员。1939年6月的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了龙口,并强迫所有的商业、工厂、服务业门口悬挂日本国旗,国人骂日本旗是“膏药旗”。

  骂归骂,谁也不敢不挂膏药旗,因为日本宪兵队,还有当地汉奸、伪军,每天例行检查,发现谁家没挂日本旗,就抓他的老板到宪兵队,轻则拷打,重则说他是八路军的联络员,而丢了性命。史家的商店面临大街,他的父亲怕惹恼日本人和伪军,只好挂上日本旗。史兴成见父亲挂了日本旗非常恼火,立即将日本旗撕下来,并说:“我们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买卖,凭什么挂日本旗?我们中国没有亡国!”说着,把日本旗扔在大街上,任凭车碾牲口踏,围观的群众高声喊:“说得对,扔得好!”这时有汉奸跑去宪兵队报信,被正义的市民看见了,就拉着史兴成说:“小伙子,快跑!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扔了膏药旗,日本人和汉奸不一会儿就来抓你!”史兴成只好跑回家乡庵夼村,村内已成为黄县二行署的驻地,他立即报名参军当了警卫连的战士,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留下一段拒挂日本国旗的美谈。

  史兴成参加革命后,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日伪据点宣传瓦解敌军,还动员两个妹妹参加青年妇救会。1940年3月警卫队扩编,史兴成任警卫连指导员,负责保卫行署安全。他曾经多次在险恶环境下掩护首长,保护群众。是年9月4日行署机关进驻黑夼。因汉奸告密,龙口、北马日伪军倾巢出动,于5日拂晓前杀害行署哨兵,占据制高点,从北、南、东三面包围黑夼。情况突然,全连无法组织还击,被迫各自为战,边打边向西撤退。机关和部队转到西山,发现行署主任王锡山等人被包围在村中,连长孙彩云当即带领两个战士迅速回村,史兴成即组织战士接应,因配合得当,行署领导安全脱险。是年冬,日伪军下乡扫荡,王锡山带领警卫连在瓮顶山设伏,派史兴成带几个战士诱敌。途中史兴成发现敌情有变,即带领战士从侧翼杀敌报警,使设伏部队闻警转移。史兴成等击毙4名日伪军,利用地形掩护撤退。

  1941年春,日伪军向二行署驻地庵夼村偷袭,岗哨鸣枪报警,史兴成当机立断,舍身诱敌,掩护行署和部队机关转移,他边打边钻进山沟,敌人害怕中了埋伏,只好撤兵。事后,同志们夸奖他“有勇有谋,一人一枪粉碎敌人扫荡”。1942年5月23日,史兴成和孙彩云带领突击队袭击大陈家据点,因情况突变,突击队遭敌围击,史兴成重伤牺牲,时年25岁。

  (二)双枪队长史兴恩

  史兴恩(1915~1988),家庭出身贫寒,兄弟姊妹6人排行老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报名参加了抗日队伍。毅然走上腥风血雨的抗日战场。在对敌斗争中,他腰插双枪,勇猛无畏,执行任务坚决,完成任务机智果敢。他与史梦朋、戚常福、王朗、李虎被根据地军民誉为抗日斗争五虎将。

  年轻时的史兴恩,为了维持一家 8 口人的温饱,跟随父亲史梦鸿到黄县城“打驴蹄子(挂马掌)”。“打驴蹄子”是既脏又累并且非常危险的活计,当时黄县北部平原地区很少有人干这种活,大多是能吃苦耐劳的山里人做的生意。

  日寇入侵中国后,史兴恩在县城接触到不少抗日救亡的宣传。1939 年初,日伪军二次进犯黄县。日军和张宗援、刘黑七的伪军部队,分别盘踞在龙口和黄城两地,扫荡清剿抗日力量,到处杀人放火,抢掠民财。史兴恩除了接受抗日救亡宣传外,同时在县城看到日伪军灭绝人性的残酷暴行。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一直没有生意做的打驴蹄子铺突然来了生意,有两人背着枪骑着马来到店铺吹胡瞪眼说要给战马挂马掌。史兴恩一看便知他们是盘踞县城的伪军。再看那两匹马哪里是什么战马,分明是抢来的。因为他和父亲以前常给这两匹马挂马掌,知道这两匹马是当地老百姓的。父亲也认出了这两匹马。犹豫片刻,史兴恩便向父亲说:“爹,您手脖子受伤了,我来干活”。待史兴恩挂完马掌后,两匹马都瘸了。没等伪军缓过神来,他先指着马向伪军说:“刚挂新马掌都这样,等走回去第二天就好啦。”原来,史兴恩这次挂的马掌不仅会使马瘸不能奔跑,而且不出几日马掌也会自动脱落。骗过伪军后,父亲坐下来抽闷烟,他知道儿子是在报复伪军。但是,这纸里包不住火,敌人一旦明白过来定会回来报复。史兴恩猜出父亲的心思,便望着父亲激动地说了一句:“县城都被鬼子占了,在这帮恶人枪口下做买卖,不遭大祸殃,也会被抓去给他们修炮楼。”于是,爷俩一合计,卷铺收摊,趁着夜色赶回庵夼老家。就这样,史兴恩回乡后立即报名参加了二行署警卫班(后扩编为警卫连),同黄县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一样,拿起枪杆,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史兴恩入伍后不久,便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警卫连二排长。1941年8月,根据黄县抗战形势的发展,二行署奉命撤销,他所在的二行署警卫连被编入县大队。二行署警卫连因英勇善战,战斗力比较强,又被确定为县政府直属警卫连,他继任排长。是年腊月三十日晚,他和战友到龙口沙埠于家村清除汉奸。除夕夜,月黑风高,天气非常寒冷。晚 11 点钟,他和战友翻墙跳入汉奸院内,由于汉奸在暗处早有防备,史兴恩不幸被从房屋里射出的子弹击中腹部,回家过年的汉奸,趁机从房屋后门逃回龙口敌人的炮楼。史兴恩受伤后血流不止,被送到北海医院抢救。当时的北海医院驻扎在招远蚕山一带。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与封销,医院不仅缺医少药,条件艰苦,而且为躲避敌人的清剿不断转移,医院有时不得不将伤员安置群众家中或转移到山洞里。

  有一天,史兴恩在医院突然见到躺在担架上的连长孙彩云。原来在奉命攻打大陈家据点时,因内应叛变,指导员史兴成当场牺牲,孙连长身中五弹后两腿骨折,但孙连长没有倒下,硬是背着自己和史兴成的两支匣子枪,拖着两条断腿撤出战斗。在后方医院,当时没有麻药,对孙彩云施行无麻手术,术后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史兴恩告别孙连长遗体后,请求医院批准他回庵夼养伤。为了防止汉奸和敌人的清剿,他在老家养伤时,白天被封闭在房屋后面的山洞里,昼伏夜出,家人24小时轮班看护。在养伤的日子里,他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和惨死在敌人屠刀下的骨肉同胞,止不住热泪盈眶、仇恨满腔。他不顾部队领导的劝说,不顾父母和兄弟的劝阻,带着伤痛重返部队,再奔杀敌战场。

  1942年1月13日,县政府、县大队及教师短训班等 300 多人,在慕院夼集训。次日拂晓,敌人带着重武器,摸掉村西岗哨后,从村西、南、东三面包围了村庄,接着向正在出操的县大队发起炮火攻击,企图将政府机关、县大队和全县骨干教师一锅端。分散在群众家中住宿的政府机关领导、教师听到枪炮声,失去了统一指挥,纷纷突围,却大都被敌人阻击在山沟里。此时,县大队副大队长李玉玺立即指挥部队阻击村西主攻的敌人。这时,史兴恩同连长孙彩云、指导员史兴成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三人摆成一字队形,用匣子枪一阵猛烈还击,牵制了东面敌人火力。政府警卫员王成学趁机拖着孙执中县长,从北面山上突围。在敌强我弱且处于被动的情况下,连长孙彩云沉着果断,命令史兴恩组织火力掩护史兴成向村北突围后,立即组织突围的同志迂回到村西北,向村西担任主攻的敌人背后发起攻击。不一会儿,村西敌人突然听到背后枪响,疑是援兵赶到,慌忙撤退收兵。

  1942年11月末,县大队改编为黄县独立营,史兴恩担任独立营三连副连长。翌年春天,为确保中心区顺利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县委从独立营抽调 20 名精悍的干部战士,到中心区建立区中队,统称“九中队”。队长由中心区区长张佐臣兼任,史兴恩担任副中队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瓦解日伪军、摧毁伪政权的斗争。羊岚据点有一个伪军死心塌地投靠日伪,霸占民妇,经常在羊岚集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区中队获悉后,批准史兴恩带刘玉荣两人与当地民兵配合,实行公开除霸。一天,正值羊岚集,等这个伪军在集市上一露头,史兴恩手起枪响,将其击毙。随后在尸体旁边立一纸旗,上书:“恶人者死。”

  1944年6月,中心区配合黄县锄奸委员会和北海公安分局,开展锄奸行动。6月4日,由县委统一指挥,在9个行政区域内同时行动,分别包围他们的老巢和联络站,一举将张拙夫等 11名要犯缉拿归案。黄县中心区的抗日斗争,完全出乎敌人所料,像一把匕首插向敌人心脏,给日伪以沉重打击,为黄县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很大贡献。

  是年10月,黄县县委决定撤销中心区。史兴恩带领九中队干部战士,随中心区领导开赴黄县西部抗日战场,以两个排的武装建立龙口武工队。张佐臣兼任武工队长,史兴恩任武工队副队长,工委书记兼任指导员。武工队不畏艰险,坚持斗争,处处给日伪以沉重打击。武工队使用的武器是匣子枪(驳壳枪),史兴恩这时使用双枪。是年冬天的一个赶集日,龙口6名伪军,骑着4辆自行车在市场上抢到一只羊,史兴恩见状寻找时机,当场打掉了6人的帽子后,便躲进街巷中。消息在日伪军中传开,说史兴恩一枪打掉6名伪军的帽子。实际上,史兴恩是双枪齐发,每枪既快又准地打出了3发子弹,给人感觉是一声枪响。当时,我们对伪军的宣传主要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不给日本鬼子做事”。枪打伪军帽子等行动,强化了对伪军的宣传。后来在龙口一带民间传说,当时龙口的日本鬼子对武工队既怕又恨,要用500块现大洋买史兴恩的人头。龙口武工队,从1944年10月份成立到1945年8月29日龙口光复,这11个月的战斗历程,史兴恩和他的武工队被载入龙口市抗战史册,成为龙口市人民永久的记忆!

  史兴恩所在的武工队,在配合大部队解放龙口后,因伤残解甲归田。他回到家后并没有居功自傲,继续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尽心尽力。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全县伤残军人大会上,为给国家减轻负担,主动降低自己的伤残补助标准。由一等降为二等乙级。1946年至1954年,他担任庵夼村党支部书记,后又担任过界沟刘家乡党支部书记。1978年,被推选为黄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6月,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73岁。

  (三)庵夼村烈士名录  

  (四)庵夼村参军参战人员名录

  史梦荣 史梦元 史兴邦 王恒德 王学顺 王学仲 王立璞 王恒荣 王明棠 史梦礼 王恒泰 史梦仁 史梦弟 史梦义 史兴祥 史兴亮 王恒常 王恒刚 王恒兰 史梦朋 王恒齐 史兴恩 史梦会 史兴会 史兴祺 史兴成 史梦金 史梦禄 史建德 史兴起 王立风 史殿礼 王恒道 史梦仙 王恒茂 史兴功 史梦新 王恒毅 王恒奎 王恒泰 王立喜 史殿国 史兴通 史梦通 史兴信 史兴弟 史殿学 史殿吉 王恒盛 王恒财 史梦显 王立行 史梦响 王立堂 史兴利

历史事件

  1939年3月,龙口区中队与招远游击队合编,在庵夼村成立黄(县)龙(口)招(远)海防指挥部。

  1939年4月,县政府在庵夼村设立黄县二行署。

  1940年秋,黄(县)招(远)师范在界沟刘家创办。领导中心设在庵夼。

  1946~1947年,本村有 50 多名青壮年参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征战疆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贡献。

  2000年,在村西建设一座二型水库。

  2014年,党支部确定“生态庵夼、文化庵夼、红色庵夼”的总体目标。

  20l6年,建成蓄水12万立方的高山水库。

  2018年,在村东新一座建成3处可供20余人休闲、饮食和居住的“民俗农家乐”。

  2019年,9名澳大利亚游客先后两次到村旅游并入住,受到好评。

优质资源

  庵夼村具有淳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光荣历史,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70%,拥有古民居120余幢,4000平方米,居住人口300人左右,有10处古井、5座古桥、600米古河道,以及200余棵古柿树、100多年的紫藤,是完整而具有原生态的古村落特色村。为利用好美丽的碧水青山,传承厚重的红色文化精神,庵夼人开辟了以下特色产业。

乡村旅游业

  村内40多个山头串点成线,20多处人文景观点缀其中,水果休闲采摘园300亩,瓶装山泉水成为优质产品,这里成为周边县市区山村游、自驾游的选择地,游客可“坐炕头、进地头、吃农家饭”,参加特色采摘、舒心农家乐等活动。

  (二)成立龙口润芝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9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龙口润芝种植专业合作社“百果园”。项目占地100余亩,种植有荷兰杏、苹果、桃、樱桃、柿子、刺嫩芽等几十种特色优质果品作物,实现了两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有景。同时,融入深厚的红色文化,游人来到庵夼,逛青山绿水、赏鲜花美景、观奇山异石、闻百里果香、品应季鲜果、看党建长廊、听红色文化故事。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荣誉奖励(烟台市以上荣誉)

  2005年7月被评为“烟台市级森林公园”

  2010年9月大飘山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3年10月被评为“好客山东最美乡村”

  2013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2014年8月被评为“烟台市美丽乡村”

  2015年1月被评为“山东省生态文明村”

  2015年1月被评为“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古村落”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史殿来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2016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

  2016年8月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6年12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2016年被山东省发改委授予“一二三产业示范点”

  2016年被山东省定位“历史文化名村”

  2017年1月史殿来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

  2018年3月被评为“烟台市民俗文化村”

  2018年获得“省级森林村庄和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019年11月获得“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称号

  2019年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2019年获“山东省乡村林场”称号

部分图片大众网龙口资料片,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迟海滨 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晓冬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