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胶东之蓝色青岛③:青岛“逐梦深蓝”的大视野

2021-07-22 09:57:0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编者按:

  协同振翅飞,五色绘胶东。自胶东经济圈成立一年多以来,胶东五市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城市竞争力进一步跃升。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五市携手阔步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大众网·海报新闻应时启动“五色胶东”系列采访,以“红、金、蓝、绿、橙”五色为底色,聚焦胶东五市红色革命历史、金色农业农村提档升级、蓝色海洋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环保、橙色温暖民生五个领域,书写五市担负新使命、合力打造高质量城市圈的新篇章。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秀洁 青岛报道

  如果用一种颜色定义城市青岛,那一定是“蓝色”。

  百年发展中,蓝色海洋与这座城市同生共长、同频共振,共同谱写了一曲向海图强的壮丽蓝色乐章。

  817公里的海岸线,滩净湾美;总面积8万余亩、全省最大规模的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孕育着丰饶“蓝色粮仓”;“国字号”海洋科研创新平台接踵落户,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当之无愧;坐拥世界第六大综合性港口,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诸多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全球,引航海洋未来……青岛,这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处处透显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进入被称作“海洋世纪”的21世纪,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指引下,青岛将城市定位在全球更大的视野,持续开辟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空间。从西海岸到蓝谷,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围绕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大主攻方向,青岛正在新时代经略海洋的大潮中步步深耕,涌向深蓝。

  顶尖平台人才集聚 着力打造国际领先海洋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建设海洋强国,持续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是关键所在。

  习惯了在国家战略中担当重任的青岛,有着这样的雄厚基底: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全市涉海科研机构,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全职在青涉海院士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全部建成后,将聚集一大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重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科技成果创新基地,成为国内唯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实验室西区工程已于2015年启用

  涉海高端平台集聚、精尖海洋人才荟萃,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青岛势在必得。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超算升级项目也已落户;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在国家深海基地,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在各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海一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入列,青岛的深远海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供了土壤,也为发挥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保障。今年6月,全省首个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在青岛启用。运营负责人冯希祥表示,计划将在5年内孵化超过100家海洋科技企业,培育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助推5家以上企业挂牌上市。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孵化器。

  华大基因北方中心

  在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集聚了中科院13家科研力量的海洋科技“航母”——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已完成筹建期各项工作任务,开启高质量运行新征程。该中心通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领域优势研究力量,实现海洋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成果“三集聚”,正在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置身全球海洋未来大视野,青岛持续发力,持续加快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海洋科创平台,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岛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主动作为,有力展示了在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和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青岛担当。

  港城共融共兴 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15日,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来自俄罗斯、奥地利、西班牙、古巴、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的近20家境外媒体走入山东港口青岛港,这一次,他们聚焦的是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从“0”到多个“世界第一”的创新路径。

  这个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建成的亚洲首个,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自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持续刷新着装卸效率纪录,目前平均单机效率达到36.2自然箱/每小时,最高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人工码头,作业效率比国外同类自动化码头高50%以上。青岛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作为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青岛拥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上,青岛从未停下奋进的脚步。但作为国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青岛不仅仅将港口定位在“运输”功能,而是不断探索将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产业发展等形成有机联合体,形成较强的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实现航运、贸易、金融要素的产业化集聚、集群化发展。山东港口自组建以来,着力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建设,不断集聚临港产业,积极发展港口金融、贸易等相关业务,助力青岛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截至今年6月底,青岛港已开辟航线207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青岛市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国际邮轮母港区,青岛同步推进产业导入和区域开发,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正在加紧建设的RCEP青岛经贸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成后将与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三区联合,形成环胶州湾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可以停靠24000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

  面向未来,青岛正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此,青岛加快华能码头二期、大唐码头二期、LNG码头三期、泛亚码头等项目建设,大力拓展原油混兑、矿石保税混配等新业态规模,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服务能力。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发建设,推动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实现港城融合、产城共兴。

  耕海牧渔 推动现代渔业向深海布局

  海洋赋予了青岛丰富的海洋资源,港口之外,海洋渔业也是青岛特色产业的代表。

  817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渔业,历来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青岛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在水产养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过去,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鱼、贝、藻类海水养殖的首席科学家都在青岛,拥有全国海水养殖的“最强大脑”。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湾海洋牧场一隅

  目前,青岛现代渔业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青岛蓝色粮仓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从传统水产养殖一步步走向现代海洋渔业,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在养殖远远大于捕捞的大背景下,育种业成为保障水产品产出的重中之重。育种业是一种“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辐射全国全球。青岛正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前端“育种业”和后端“加工业”,让海洋传统优势更具“比较优势”。

  从近海走向深蓝,依海而生的青岛还在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深远海产业布局。在海洋装备领域,青岛正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计划协同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中船、中海油、五矿集团等央企,共同组建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通过在青岛开展深远海技术装备研发,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我国深远海开发技术自主可控。

  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青岛正积极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对接,计划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开展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深海微生物采集、保存、研发和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提高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大力招引“高精尖”涉海项目 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青岛大力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向海问药,努力把青岛的海洋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今,青岛海洋药物研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蓝色药库”已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

  “通过源源不断的药物筛选和项目池补充,根据不同成熟度进行持续不断的梯次开发,项目池候选新药正在持续熟化、孵化,预计今后每年都有望诞生新药临床批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欣喜地说。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例子。近年来,青岛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的“短板”,并通过海洋新兴高端项目招引、组建涉海产业联盟及谋划建设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等方式,争取后来居上。

  针对海洋新兴产业“小”的问题,青岛组建招商引资攻坚突击队,大力引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涉海大项目。2020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2295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额、项目数较2019年分别增长46.6%、12.1%。通过招商引资,青岛加快补齐短板,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针对“散”的问题,青岛推动组建了山东海洋经济团体、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胶东五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等多家涉海产业联盟,聚集涉海单位近300家,联盟内部实现抱团发展。2021年,将探索多家联盟单位进行平台间纵深横向对接、协同创新发展的“跨联盟对接”新局面,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立足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青岛还在谋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例如,加快推进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在即墨区打造未来投资、产值均超过千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即墨区蓝谷药业公司投资43亿元建设的海洋科技谷项目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等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打造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产值过千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的未来产值达百亿级、千亿级,将以领军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资源集聚,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和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助推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互通有无 强链补链 青岛加速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在与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同步举办的2021新动能·青岛展洽会上,胶东五市展区纷纷亮出了各自城市的最特色。坐拥蓝色海洋,五市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港口等领域本就有很多共同点。

  求同存异,推动共赢。自去年启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胶东五市加强海洋经济优势互补迎来了崭新机遇。同处胶东半岛,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胶东五市的合作发展具有广阔基础。据2019年数据,3200多万胶东人民,在5.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了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42.2%,占沿黄流域九省份的12.1%。

  同时,胶东经济圈面向日韩,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交汇的重要区域,也是沿黄省份对上合组织国家重要出海口。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在此叠加。

  2020.12.8,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介大会在北京举办

  其次,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五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存在着天然的产业链互补效应,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在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具体来看,青岛海洋经济在水产育种业、航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具有优势,烟台海洋经济则强在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等,威海海洋经济胜在海水养殖、海洋信息和海工装备等……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框架下,青岛在谋求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担当火车头的角色。目前,正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和胶东五市海洋特色产业优势,依托组建的山东海洋经济团体联盟、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等平台载体,推动建立在海水养殖、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打造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眼下,青岛正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制定了《关于加快胶东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布局,谋划推动海洋要素交易中心、胶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兄弟城市的联动,强化海洋领域创新合作、产业链协作,联手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