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首演过了整整一甲子,当年十九岁的俞丽拿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我不止一次看过俞丽拿演奏《梁祝》,此次纪念《梁祝》诞生六十周年的演出,能否带给我一些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呢?
早在两年前,俞丽拿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如果说六十年前她是以巨大的勇气加入到《梁祝》的创作,并且承担了因民族化导致西洋乐器演奏技法“走样”的后果,那么今天,她依然保持着对艺术创新的热忱,尽管《梁祝》已经成为世界名曲,久演不衰,但她却想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梁祝》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质。这同样是需要勇气的。确实,由俞丽拿担任出品人的原创音乐剧场《真爱-梁祝》的“破茧而出”,给了我们很大惊喜。
首先,在形式上,《真爱-梁祝》已经不是单一的交响音乐会了,这里面纳入了“剧院”的概念,拓展了表演的空间,根据《梁祝》的爱情主题,使用音乐剧场(musical theatre)这一连贯的主体和线索,依循音乐的叙事逻辑,将舞剧、话剧、音乐剧以及小提琴协奏曲融为一体。四种形式,对应着四个古今爱情故事:对敦煌莫高窟“一见钟情”的樊锦诗与生活中的爱侣彭金章分居十九年,爱侣过世后,她带着爱人的照片回到敦煌小屋;巴金为萧珊放弃了“不婚主义”,两人相濡以沫,萧珊病逝后,他将爱人的骨灰安放在床头;文成公主为了国家利益出塞远嫁,与松赞干布缔结了流芳后世的姻缘;梁山伯与祝英台忠于爱情,至死不渝,化蝶相伴,这份唯美、诗意和坚贞传颂千古。四个爱情故事中流露的生死不渝的爱恋、慷慨一生的选择、家国情怀的加持、时代命运的洪流,使作品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展开对真爱的探寻,也使《梁祝》的爱情主题更为完整进而升华。这样的演出别具新鲜感和时代感,加之多媒体的深度运用,使得视觉效果相当震撼,给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艺术享受。
其次,让年轻艺术家成为舞台的主角。俞丽拿本可以自己来演绎《梁祝》,她气场强,人气高,艺术造诣炉火纯青,完全可以控制全场;事实上,观众也是冲着她才走进剧场的。但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为了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俞丽拿将舞台让给了年轻艺术家。在舞剧里,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用现代舞来演绎樊锦诗,既细腻又大气,传神地表现了樊锦诗的性格特质;在话剧中,表演艺术家王志飞、张定涵伉俪将巴金与萧珊的通信娓娓道来,带领观众重温两人婚姻生活中的丝丝缕缕;在音乐剧里,歌唱家廖昌永和陈阳气势恢宏、激情优美的演唱,让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之间别样的爱情,绽放绚丽的光芒。青年指挥家夏小汤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梁祝》时,担任独奏的青年音乐家王之炅师承俞丽拿,她发挥出色,在如泣如诉的演奏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梁祝》首演时的场景。俞丽拿最后出场,演绎《梁祝》中最为华彩的“化蝶”乐章,她同样推陈出新,与青年歌唱家雷佳合作,她用琴声扮演梁山伯,雷佳则用歌声扮演祝英台,两人配合默契,用一曲缠绵悱恻的“化蝶”,将全剧推向最高潮。正是在俞丽拿“定海神针”般的“压轴”下,这些年轻艺术家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使《梁祝》焕发新生。
虽然艺术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仍是这台纪念演出的“硬核”。《梁祝》的风靡不仅因为它具有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里程碑式意义,更因为它完美演绎了生死契阔、矢志不渝的东方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性,也回荡着历史的宏音。从现实开始溯源,最后回归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大爱,正所谓“一念一生”,爱,起于一念,可一旦做出选择,那就是一生,就是永恒。源自梁祝、跳出梁祝、回归梁祝——这是《真爱-梁祝》成功的秘诀,其中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绵绵不绝的纯粹又感天动地的中国爱情故事,是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六十周年的最好纪念。开春后,《真爱-梁祝》即将踏上全国巡演之路,“对我来说,如果一件事、一个人能让你历经千难万险仍心怀喜悦,这就是真爱。”我想这就是俞丽拿的“真爱宣言”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