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艺术呈现中的探索与创造性转化

2020-04-26 14:55: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牛光夏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形成于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培育而成,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下社会主题,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旨归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内的红色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怎样以形式多样的艺术呈现来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让陈列在延安、井冈山、西柏坡、沂蒙山等革命老区纪念馆、博物馆的红色革命历史活起来、动起来,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战争年代“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是八百里沂蒙的真实写照。1964年,作家刘知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疗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小说后被改编为现代京剧《红嫂》。197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京剧《红嫂》的基础上改编摄制了电影《红云岗》,其中“我为亲人熬鸡汤”一场成为被广为传颂的经典段落。

  2009年,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及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共同出品了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同一年,由山东电影制片厂、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及其他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了电影《沂蒙六姐妹》,讲述了月芬、兰花、黑燕等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人支援革命前线的动人故事,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这两部作品分别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从小说到戏剧再到电影,上述几部艺术作品成为关于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这种媒介经验给很多人包括对那段历史并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以深深的感动,使人们看到了艺术在沂蒙精神传承与传播中的力量。

  2009年还诞生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它巧借临沂市区沂河湖心岛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综合运用水幕影像、动画制作、电脑激光等现代科技,融汇声、光、电、水、景、人、泉等各种艺术手段和元素,把红嫂乳汁救伤员、支前妇女做军鞋、抢搭火线桥、送子参军等场景在舞台上一一呈现,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和《沂蒙大调》等吟唱其间,以实景演出的形式生动演绎沂蒙风情和沂蒙文化的精粹,成就了国内首部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和唯一的“水上红色芭蕾”,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这部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融合各种现代造型艺术的实景演出从剧场走向开放空间,作为于21世纪初中国旅游业向人文和文化旅游转型的特殊产物,它也是红色文化在模式创新和市场化、产业化探索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2011年至2013年,由临沂大学依托本校舞蹈、声乐等专业倾力打造的“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大型红色歌舞《沂蒙印象》、大型情景剧《沂蒙情深》)陆续面世,其中《沂蒙印象》获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项“泰山文艺奖”。而在2018年就开始排演、于2019年4月首演的舞剧《渊子崖》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以一位八路军战士和他新婚妻子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个人命运来讲述渊子崖村村民同仇敌忾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用唢呐、笛子以及山东秧歌等传统文化手段,糅合现代舞蹈语言来表现沂蒙人民“宁可站着死,绝不躺着活”的精神。2019年11月,由临沂大学敦煌管弦乐团与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联袂打造的大型民族交响乐组曲《沂蒙史诗》在临沂大剧院首演,成功再现了沂蒙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质。《沂蒙史诗》组曲紧紧围绕“沂蒙精神”,由《远古》《蒙山情》《沂水谣》《沂蒙姐妹》《铁血丰碑》《沂蒙赞颂》等九个乐章构成,汇集沂蒙大地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风光、革命战争、英雄故事等内容,人们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贯穿其中,展现了沂蒙民间音乐的风韵,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作品以当代创作理念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萃取文化精华进行艺术化表达,用民族管弦乐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对沂蒙精神进行讴歌。这几部艺术作品均以坐落于革命老区的临沂大学为主要创作主体,是结合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本地文化所进行的艺术实践,也是临沂大学实施“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助于高校艺术人才的锻炼和培养,还实现了育人项目、教学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三者的有机结合。

  梳理以往岁月中涌现的依托沂蒙红色文化创作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工作者在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的不懈探索。虽然这些作品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不论是文学、影视还是歌剧、舞剧或交响乐,突出沂蒙地区的“庄户学”“识字班”“红嫂”“南下”等红色文化,演绎沂蒙人民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展示老区人民与我党我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展现普通民众在战争时期的卓绝表现,颂扬和塑造沂蒙革命老区女性吃苦耐劳、勇敢坚毅、无私奉献的红嫂品格,是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的鲜明共性。这种对红色文化的艺术呈现努力做到不生硬说教、不直接灌输,而是以各自的艺术魅力感染受众,令人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和共振。它们为年轻一代了解沂蒙红色历史、认识沂蒙精神提供了渠道和载体,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借助各种艺术媒介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将新时期红色文化的意义表达适时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体系中,方能营造一个讲理想、讲奉献和讲道德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大环境。红色文化需要一代代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传播传承下去,除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新挖掘和整理外,更需要进行别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我们要不断探寻红色文化新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并致力于把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日渐打造成为一种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走过沧桑岁月的红色文化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产业经济能够有机结合,以各种崭新姿态面对当下的受众,从而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现方式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