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交响乐涌现了哪些优秀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哪些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承载了怎样的时代命题和民族思考?昨日,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宣布,“中国交响70年”系统工程将于今年6月杀青付梓,并将在9月出版全套唱片集。即日起,唱片开始接受预定。该套唱片集是国内首套采用编年体形式编辑出版的交响乐音响制品。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项目自2017年启动,在近200名工作人员的集体参与下,录制超过100小时,最终完成70部作品的录音编辑,其中保留上海交响乐团早期录音作品14部。
《中国交响70年》的出版将填补中国交响乐作品出版领域的历史空白,还原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历史脉络。
囊括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作
要在庞大的曲库中挑选出70部既带有浓郁中国味道又能凸显中国实力的经典绝非易事。《中国交响70年》由全国著名指挥、作曲家和知名音乐学者组成专家组,遴选出创作于1949年以后的作品。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70部作品包含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刘天华作曲、黄贻钧改编的《良宵》,马思聪的《山林之歌》,何占豪、陈钢的《梁祝》,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陈其钢的《蝶恋花》,周龙的《山海经交响曲》等,囊括了中国交响乐奠基、开拓、崛起各个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作,也有近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80后作曲家的新作。
唱片的录制离不开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大力支持。作曲家、指挥家盛宗亮为使其融贯中西的代表作《十二生肖》不留遗憾,特意从美国飞到上海进行指挥,更是自费请来曾经为梵志登率香港管弦乐团演绎《尼伯龙根的指环》录音的英国团队。温德清的《痕迹之四》千挑万选指定了指挥家张国勇,为了录音,张国勇专程从福州飞回上海,当天录到晚上,第二天一早再离开。陈其钢几经斟酌,才确定把《蝶恋花》作为自己最有分量的代表作放入唱片集。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辛参与了此次录音,其高足王鑫也全程参与。
“这是对中国交响70年文脉的重要回顾,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馆长杨燕迪说,“西方古典音乐积累了丰厚的保留曲目,具有强大的经典储备。中国交响乐作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作品,需要系统性的梳理,以推动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
工程庞大,版权问题首当其冲
“中国交响70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70部作品的甄选、版权协商、乐谱沟通、艺术家确认、录音版本确认、录音档期协调、艺术家接待、合同签署、资金落实等都至关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首当其冲的困难是版权问题。在入选的作曲家中,除去已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的,超过三分之二的作曲家都需要出版社逐一联系、沟通、取得授权。能联系到作曲家本人拿到版权许可已算幸运,还有许多“无处寻觅”。对于已经故世的作曲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们的继承人,其过程一波三折。此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因不少作品在国外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出版社逐一进行洽谈。而上海交响乐团则注重在作品录音时,与指挥及独奏家的版权签订。
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季版图中包含了极大比重的中国原创作品,也通过委约等形式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艺术水准、饱含中国元素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敦煌乐舞》《神奇秘谱》《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手稿版)》《华乐大典》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未来,双方有意继续合作,出版“中国交响100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