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琴“讲述”中国故事

2019-04-21 12:08:00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陈俊珺

  有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古琴并非“高冷”的代名词。相反,每一首古琴曲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故事里留存着历史与情感的温度。

  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与她的学生们用一场场古琴音乐会向听众诉说古琴中的中国故事。

  《杏坛》中的授业传承

  今年2月,一群来自上海的古琴演奏家打动了法国观众。

  这场在巴黎吉美亚洲博物馆举行的古琴音乐会,门票早就被预订一空。音乐会上,古琴的演奏、主持人的叙说加上多媒体的舞台视觉呈现,将古琴艺术、历史故事与中国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古琴曾经只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小众聆赏,如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走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走进上千人的音乐厅,真是一场美妙的体验。”一位法国汉学家听完音乐会后这样评价。

  在赴巴黎演出之前,由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带领“泠然音生”古琴团队打造的“静听琴说”音乐会,已经在国内举行了4场。4月26日,“静听琴说”音乐会又将在上海大剧院献演。“古琴音乐会在一些人看来是高冷甚至沉闷的。我觉得古琴文化的传播需要接地气,但不能庸俗化,我想通过对每一首琴曲意义的挖掘,展现中国人的价值观。”音乐会策划人戴晓莲说。

  音乐会的开场曲是《杏坛》,这首曲子的故事来源于孔子。孔子每日于杏坛设教讲学,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2000年,戴晓莲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杏坛》。音乐会上,戴晓莲坐在舞台的正中央,学生们分坐两侧,七把古琴合奏《杏坛》,表达着师生之间授业师承的情谊。

  戴晓莲的叔公是著名的广陵派古琴家、教育家张子谦,曾以一曲《龙翔操》而驰名琴坛。年少时,戴晓莲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去叔公家听他弹琴,渐渐喜欢上古琴的她,抱着“白相”的心态,开始学琴。中学毕业后,戴晓莲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为恢复高考后上音古琴专业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多年后,戴晓莲成了继刘景韶之后,上音的第二位古琴专职教师。

  如今,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已有近20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戴晓莲给这支学生古琴团队起名“泠然音生”。“这些孩子虽然生在20世纪末,但对古琴的热爱超出预料。他们是三千年古琴艺术最年轻的传承者。”戴晓莲说。

  《大胡笳》里的悲欢离合

  张子谦家中经常有学生与琴友来访。来得最多的是吴文光、龚一、成公亮和林友仁。龚一、林友仁住在上海,自行车一蹬就到,吴文光和成公亮住在外地,但凡来沪出差,都会拜访张子谦。戴晓莲经常在一旁看长辈们切磋琴艺。

  她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胡笳十八拍》这首琴歌时的情景。“当时在叔公家里,沈德浩老师演唱,我弹古琴伴奏。那歌词写得太感人了:‘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蔡文姬的故事让人想流泪。”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节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当她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时,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于是蔡文姬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胡笳十八拍》,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来,唐代琴家董庭兰根据《胡笳十八拍》写下了古琴曲《大胡笳》,存于《神奇秘谱》中。1984年,古琴家龚一将其重新打谱。

  不久后,龚一将《大胡笳》传授于戴晓莲。“这首曲子的音乐委婉悲伤,它的音调如诉如泣,耐人寻味。旋律中时常出现的变化音和半音,以及声多韵少等特点,都体现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时代风貌。”年少时听这首曲子,戴晓莲只觉其中的颠沛流离之苦,当自己成为母亲再弹此曲,更增添了一份哀伤。

  每首琴曲里都有一个故事

  在戴晓莲看来,古琴艺术真正打动人心的,不只是其独特的琴音,更是音乐背后的故事与蕴藏其中的哲思。“古琴曲的琴谱中记载着曲目的题解,也就是这首曲子的内容提要。传统曲目中的题解有些与音乐有关,有些和创作有关,也有些和曲子根本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

  近年来,戴晓莲已经整理了四十余首古琴曲的琴曲故事,并将其分为“家国情怀”“史传烟云”“弦寄情思”“君子之守”“襟怀流风”“山林舒啸”六大类。在“静听琴说”音乐会上,她从这些曲目中选择十几首,邀请古琴演奏家及学生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进行演绎。尽管这些曲目并不按历史先后顺序呈现,但观众却会感觉在古琴的历史中漫游了一圈。

  古琴曲中有“君子之守”。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是广陵琴派大曲之一。《墨子-所染》上记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这首古曲的音韵悲怆,音色温柔敦厚,意切而情悲。聆听此曲就像听一位老者在讲故事,尤其在后半部分,能听到古琴的高难度演奏技巧。

  在古琴曲中能感受“山林舒啸”。古曲《欸乃》出自柳宗元的《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词的意思是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这首曲子体现了一种隐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情趣,让人听后有种空灵的感觉。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

  古琴曲中藏着“史传烟云”。古曲《乌夜啼》的题解为“乌夜啼,好事近”。背后流传着两个故事:传说后汉何宴的女儿听到乌鸦啼声,以为是被囚禁的父亲将得释的预兆,因作此曲。以乌雀夜啼,预示亲人即将回家,冤屈将解。关于此曲,还有另一种说法:南北朝时,宋临川王刘义庆因受皇帝疑忌,担心将有大祸临头,非常恐惧。他的姬妾听到乌鸦夜啼,告知将获赦。后来果然应验,因而作此曲。

  古琴曲中更寄托着中国人含蓄的情思。《玉簪琴诉》是2018年创作的新曲,由古琴、琵琶、箫、中胡合奏。题材取自于昆曲《玉簪记》中《琴挑》一折,曲调素材则源于其中的著名唱段《朝元歌》。这首新曲以古琴为主线,将琵琶象征的说书人、笛箫象征的陈妙常与中胡象征的潘必正贯穿起来,讲述了潘必正与陈妙常在月下以琴传情的浪漫传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