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恋》:将戏曲的“紧拉慢唱”植入到歌剧中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张悦 2016-11-23 15:51:00
中宣部国家“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大歌剧《丝绸之路》四部曲之一的《敦煌之恋》11月13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歌剧《敦煌之恋》是中国大歌剧《丝绸之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主办,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担任总策划、指挥,著名作曲家刘长远作曲,著名剧作家王景彬编剧。《敦煌之恋》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敦煌壁画为题材,围绕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变时期,通过展示莫高窟画工“李工”和石窟供养人粟特人女儿“翟蜜儿”之间的爱情悲剧,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西域丝绸之路生活画卷。作品本着“小人物展现大事件”的理念,不但描述了敦煌壁画绘制过程,还表现了生机勃勃的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细节。同时,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离死别故事,痛斥战争泯灭人性、毁灭幸福。彭家鹏表示,《敦煌之恋》是一部完全和世界接轨的中国大歌剧,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大歌剧。
好听的旋律是歌剧《敦煌之恋》作曲家刘长远的最高追求。歌剧中的大量音乐都极富歌唱性,极其优美动听。歌剧中包含了大量的重唱和合唱音乐,这些音乐在素材上都使用了中华民族素材,但在音乐形态上却借用了西方歌剧音乐写作手段。《敦煌之恋》音乐创作还不仅仅是简单追求和世界接轨,刘长远还在继承西洋音乐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注入中国民族和戏剧音乐元素,特别是他将中国戏曲的“紧拉慢唱”成功地植入到歌剧的宣叙性重唱部分,戏剧化了歌剧宣叙性音乐。
刘长远介绍,《敦煌之恋》还采用了民族管弦乐的伴奏形式,通过创新民族管弦乐的配器写作手段,加大民族管弦乐的交响戏剧张力;通过改革民族乐器演奏手法和技术,拓展民族管弦乐的表现能力;通过加强民族器乐的合奏性和力度变化,营造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震撼性戏剧效果;通过结合西洋管弦乐写作技术,丰富民族管弦乐表现力。谈到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刘长远详解道,“《敦煌之恋》根据该歌剧中的人物声部属性,界定人物声部,用多声部构架歌剧人物布局。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以及女高音、女中音等声部,构成歌剧的丰富人声声部框架,丰富中国歌剧声部划分系统。同时,也为各声部配置了丰富多彩的多声部重唱曲目。配合歌剧中戏剧发展的需要,运用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以及六重唱等重唱形式,拓展了中国歌剧的戏剧推进手段,为中国歌剧彻底摆脱非歌剧表现形式‘歌曲加道白’做出尝试”。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