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生命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顾超 2016-10-30 11:26:00
今年夏天,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演了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原本献给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的作品,由于被这位原定的首演者看作是作曲家疯癫的证明,在一次私下的试奏之后旋即被雪藏,沉寂超过80余年才重见天日,至今依然是舒曼大型作品中较少上演的一部。
带给现场观众震撼的不仅是难得上演的这部作品本身,更是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家杨天娲。对于北京的观众来说,杨天娲是个极其熟悉的名字:从小的音乐天才,林耀基的得意门生,参赛得奖如同探囊取物的轻松,至今依然是世界上以最小年龄(13岁)录制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全集的人。的确,眼前的杨天娲依然是一个性格开朗、健谈的北京女孩儿,然而经过了在海外演艺生活的锤炼,她已经成为了西方的耀眼明星,两次夺得权威的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广泛地和西方乐团及指挥合作,录制了一批成系统的唱片,在舞台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杨天娲已经不再是那个天才琴童,而是独当一面的演奏家。她在艺术上的突飞猛进,让这些熟悉她的观众,又萌生了几分陌生和好奇。
歪打正着的起跑
和眼下琴童家长们普遍的“天才梦”不同,杨天娲的父母并非带着什么目标,只是抱着想让女儿接触一些音乐的想法,偶然将4岁的杨天娲送进了一所音乐幼儿园,懵懂的她跟着大家唱唱跳跳、弹弹钢琴,老师却发现她有固定音高,于是建议她的父母让杨天娲认真地学一件乐器。父母决定让杨天娲学习小提琴,没有想到,这在冥冥中决定了她的人生轨迹。
正是因为看到了杨天娲的天赋,父母便无条件地支持她走了下去。10岁那年她拜在名师林耀基门下。2000年,13岁的杨天娲完成了帕格尼尼全部随想曲的录制,之后就开始了巡演计划,2001年元旦期间在北京的两场演出更是成为了一时的话题。
练琴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痛苦的,但儿时的杨天娲却很享受音乐,对音乐的喜好带给她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天娲始终都没有成为那种“苦练型”的演奏家,更多的是带着对音乐兴趣和明确的目的去保持自己的演奏状态。在应对目前极其繁忙的工作时,她的这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上室内乐
在国内的学习很艰苦,也有很多收获,在林耀基那里杨天娲学到了最扎实的技巧和对音乐最原初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她也在张望外面的世界。杨天娲从小就喜欢收藏CD,从最早的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到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从20世纪初期的传奇组合“布什四重奏”到立体声时代的业界标杆之一“意大利四重奏”,她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心头所好——室内乐。
重奏的形式和作品都让她着迷,然而当时国内的小提琴教学培养目标还比较单一,对室内乐教学既没有太多兴趣又缺乏经验。2005年,杨天娲踏上了去往德国深造之路,重要的目标就是学习重奏。尽管成名成家的多是独奏者,然而没有成熟的重奏能力和经验,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师的,如今看来杨天娲赴德的决定正确而且富有远见。
让人吃惊的是,在欧洲的岁月里,杨天娲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小提琴比赛。从小的比赛经历让她渐渐感受到,尽管比赛是成名的好机会,但也很残酷,艺术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往往比赛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评委的个人好恶,这对于发展自我的演奏风格和水准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她选择了通过勤奋的学习和演奏来充实在欧洲的生活。
出国学习的过程,让杨天娲迅速成长。从一帆风顺的天才少女,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定信念,杨天娲把艺术生命握在了自己手中。
错过&没有错过
杨天娲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但她也有一个遗憾。1999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曾经邀请她与叶咏诗指挥的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当时的曲目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且先不说她与这位作曲家之后的不解之缘,其实在那个情景下,她原本有机会能见到一位中国古典乐界的“恩人”,他就是小提琴名家艾萨克-斯特恩。
在音乐节创始人余隆总监的安排下,当年的闭幕式的高潮部分是由斯特恩和李德伦这对在1979年初次合作的老朋友再次登台演出同样的曲目,也是借此机会,斯特恩希望能够像当年一样再发掘几位未来的音乐之星,杨天娲就在候选之列,然而因为种种时机的欠缺,两人没能见面,之后斯特恩再次向她发出邀请后不幸离世,美国之行也就成为泡影,多少让人唏嘘。
不过好在杨天娲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室内乐由于之前合作的指挥热情邀请,她在还没有正式前往德国深造时就和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合作了。没有所谓人脉关系,也不靠打比赛出名,就是一边跟着老师学习室内乐演奏,一边寻找登台机会,没多久,独奏的机会就找上门来,他们看中的都是这位中国姑娘优秀的音乐素养和舞台表现。靠着慢慢积累的关系和口碑,杨天娲这个名字被不同的乐团及指挥在各种场合提起,这种“营销”模式被杨天娲自己称为“滚雪球”。
2016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杨天娲再次出现在闭幕式的舞台上。
不止是“炫技”
除了演出,唱片公司也找上门来。著名的拿索斯唱片找到杨天娲,希望和她合作一次试试,曲目由她自己选择,于是就有了第一张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作品专辑,当时的曲目主要就集中在萨拉萨蒂最经典的作品上。专辑推出之后受到了听众和乐评的欢迎,拿索斯便继续邀约杨天娲,希望和她合作萨拉萨蒂的全部小提琴作品,她一口答应。对于她来说,萨拉萨蒂的50多首作品,绝大部分还是不为人知的,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潜力都很被看好。2012年,全部的八张萨拉萨蒂作品集录完,杨天娲也成为了录全萨拉萨蒂的第一人。
录制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这位作曲家的过程。人们大多熟悉作为炫技小提琴家的萨拉萨蒂,他留下的作品多半也是在挑战后人。但萨拉萨蒂其实也很钟爱歌剧,他为众多名歌剧写下了变奏曲和幻想曲。他的最后一部《莫扎特魔笛幻想曲》,重现了剧中的多个旋律,又以小提琴与乐队竞奏的形式将其熔于一炉,在炫技中也透出作曲家抒情的一面。喜欢收藏唱片的杨天娲在业余时间也听了不少歌剧,将人声中获得的灵感运用到小提琴演奏上,让她的演奏更多了一分情感和歌唱性。
现在的杨天娲,除了练琴演出,还有两份欧洲的教职。一份是在德国卡塞尔音乐学院,他们请她当教授的时候,她才26岁。另一份,就是在伯尔尼艺术大学。伯尔尼艺术大学对小提琴教授的选择特别谨慎,因为当年伟大的演奏家和教育家马克斯-罗斯塔尔(Max Rostal)在任时,让这个职位熠熠发光,之后就成了学子们向往的地方。他们选择一位华人,让欧洲教育界着实吃惊不少。对杨天娲而言,学生有困惑也会促使自己再去思考,“教学相长”所言不虚。欧洲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相互映衬,让她对这些迷人的作品有了更生动的体验。在欧洲的光芒也已经投到了国内,未来的舞台上,人们将更多看到杨天娲的身影。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