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长风乘巨浪 旧梦谱新篇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伍维曦   2016-10-30 11:24:00   作者:伍维曦

  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均凸显无比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友好邻邦的东盟各国,在古代与岭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关联,在当今更是这一战略的主要辐射区域。作为东盟各国北上与我国发展经贸人文交流的桥头堡,广西壮族自治区无疑是经营新世纪海上丝路的枢纽,其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中,必将发挥老树新花的关键作用,缔造万方乐奏有交广的繁荣新局面。

  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交响乐组曲《海上丝路》8月27日晚在广西音乐厅成功首演。这部作品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指导,广西演艺集团出品、广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风情浓郁、气势恢宏、富有中国-东盟特色的音乐文化之旅。此这部大气磅礴、取精用宏、俊彩纷驰的佳作由作曲家许舒亚创作而成,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广西交响乐团,为今年广西的“南国之声”系列演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和各方好评之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院派作曲家中的领军人物对于历史脉搏与天下大势的把握与思考。

  组曲的第一乐章《骆越音诗》既是一阕深具历史画面感与渲染性的音画,又是整部组曲的引入部分。用作曲家的话说,该乐章从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洪荒之世着笔,描绘广西远古民族播越海表、经营世土并为海上丝路的发展奠定始基的恢弘场景。

  第二乐章名为《东盟画卷》。视线从八桂大地转向更为广阔的东南亚各地。作曲家以挥洒自如的笔法将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的民歌素材融入到乐章中,勾勒出绚丽热烈的南洋风情,也隐隐回顾着万国来朝、九夷宾服的古代盛世之景。该乐章与第一乐章之关系,既并列又承接,尤其是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及各个管乐器声部的表现力,体现出冥想、内秀的抒情气质与欢快奔放的异国情调的融合。作曲家独具匠心地赋予西洋管弦乐器极具东方性格的音响质感,并以旋律展衍的旋法思维替代动机展开技巧,作为乐章发展与结构衔接的主要手段,使众多主题如江河支流从容伸展,由涓涓之觞出发,时而蓦然开阖、时而沉吟浩淼,时而激流千转,时而巨浪直前,不经意间复又百川蹈海,蔚为大观。从心而不逾矩的谋篇布局,动情而不斯滥的分寸把握,使听者不觉神迷间又深为叹服。

  第三乐章《丝路/思路》具有交响套曲柔板乐章的典型性格,承接之前的叙说,以清淡、徐缓而深情的笔触,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以及现代人面对祖先辉煌成就时的自省与审思。按照作曲家的构想,“在极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中联结古今,让古代海上丝路与现代发展思路产生艺术性对话”,而通过对交响乐队进行室内化处理,让大提琴、小提琴之间的应答以及竖琴和其他乐器声部的色彩性点缀,既“抒写出宏大神奇、连绵不断的海上丝路传奇”,亦“描绘出对未来时代发展的积极思考”。该乐章与第二乐章都充分发挥了五声性调式和声与线性旋律延伸迂回的表现力以及色彩性乐器的搓擦点彩效果;第三乐章简洁甘美的对话和吟诵织体,又营造出柔曼、轻盈的氛围与波涛骤起而又徐然不兴的微妙意况。

  在此回顾往昔的凝神后,我们迎来了昂扬激越的对全曲的总结——第四乐章《启航》。作为一部交响组曲的总结,这一乐章糅合了之前出现的乐思和手法,充满面向未来的张力与动量。这不仅是对开放性的第一乐章的接续,也是将中间两个乐章中呈现的纷繁精彩的画面熔铸在全新的纪念碑式的音响洪流之中。乐章的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生,犹如逐渐高升的浮雕群像,最终将辉煌夺目的光明前景牢牢地铺陈在扬帆争流的蔚蓝海洋上。

  《海上丝路》不仅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也为中国当代学院派作曲家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镜,并引发了有益的思考。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这是他在从事了多年的现代派作曲实践后第一次回归传统之作,如何在经历了无调性音乐和音响化作曲的洗礼后,重新探索调性音乐创新的可能性,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应该说,作品对众多素材的有条不紊又充分挖掘其内涵的驾驭安排、对东方民间曲调展衍思维的运用并将延伸性旋律与对位化织体结合、对于交响乐队的各个乐器声部的音响造型性的充分利用,都具有教科书式的范例价值。他多年来浸润西欧当代美学观念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所带来的敏锐细腻的音响感受,与身经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人生感悟,在作品中完美地水乳交融、萃于一发。此外,作品的叙事脉络,融历史-未来,梦想-现实,细节-宏观为一体,具有交响诗的文学性格,正如参加作品首演的评审专家所指出的,其中包含的丰富叙事潜力,蕴含着改编成歌舞剧的可能。

  其实,如果从较为“长时段”的视野来观察,许舒亚的《海上丝路》亦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反映着学院派作曲家中的翘楚日益通过贴近我国当前的重大事件为自己的创作获得全新的题材,并逐渐尝试将实验性手法与公众音乐生活加以结合,从而产生具有新的风格特质的优秀作品(如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已故教授杨立青的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青年作曲家陈牧声的竖琴协奏曲《玉石之路》都为类似的边疆题材作品)。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借鉴少数兄弟民族乃至域外兄弟国家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也的确展现出不同于未经历现代音乐洗礼的上一代学院派创作的特征。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扎实的传统作曲技巧与具有国际视野的音响观念的结合,如果被用以表达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将开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对于长期以来在困守精英化圈子和盲目从众流俗的二分模式间徘徊的中国音乐界而言,这不啻是一条具有广阔前景和持久生命力的成长之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