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童声合唱:要和谐,还是要天性?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麦 琼   2015-12-04 09:02:00   作者:麦 琼

  合唱是和谐的声音艺术,童声也不会例外,人们常常对声音的和谐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恨不得将和谐作为惟一的目的。然而,剔除合唱团队精神、凝聚力量等功能,仅就审美的需求而言,当今童声合唱对声音和谐的控制,使得合唱成为一种纯技术的追求,似乎又使得童声的合唱失却了些什么,在审美上存在缺憾。

  首先,由于童声的声带稚嫩和气息的局限,在发声训练上合唱指导老师会舍弃音量,求取声音的和谐和音色的控制。但过于控制,声音处于真假之间,虚弱不实,给人的感觉是声音发虚,音色发暗。更可惜的是因此声音失去天然色泽,没有了对更加美妙声音的想象和对美的自然表达。其次,孩子们的歌唱训练若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固定观念,以控制作为一种主要的歌唱方法,便会影响他们歌唱自然天性,在歌唱中容易产生紧张感。这种情形普遍存在,使得人们在审美时也会跟随孩子们紧张的歌唱状态产生紧张感,纯粹的美感常常打折扣。

  说到孩子们的天性,乃是自然天成的、与生俱来的不带强制性的思想行为。歌唱,如果不去迁就某种既定的标准,其本质在于对天性的释放。既是天性,就得让天性成为一种珍惜的价值。儿童的歌唱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自然状态的发声,以取得天然的声音色彩。指挥家和合唱艺术指导,如果不要太多的刻意雕饰,去迁就一个既定的和谐标准,孩子们的歌唱是否会绽放另一种光芒?合唱美的表达,和谐美是无需质疑的。需要指出的是指挥家是否在美的表达上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不仅是在气息、咬字、身姿等技术细节上兼顾,更要体现对美的理解和表达的愿望,即一种天真的、自然的美的歌唱。

  儿童的歌声并不缺少,是音乐教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尽管还欠缺其他形式的歌声,如个性化的独唱,小组唱、表演唱等,但是此起彼伏的合唱歌声,已足以让人欣慰。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他们在唱什么?据观察,不少童声合唱团的表演曲目往往在曲目选择上偏向外国作品,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俄文西班牙文不一而足。就笔者了解的很多儿童合唱节目单看,多半曲目来自国外,中国作品里头,属于专门为儿童合唱而作的原创极少,大多是对一些经典歌曲或者民歌的改编。演唱国外的作品也没什么错。本来音乐就视为无国界的语言,更何况多声部合唱本来就是舶来的艺术形式,传统的经典自然来自西方。作为文化的学习也应当具有宽大的胸襟,所谓海纳百川。问题在于,是否在实际的选曲和歌唱活动中受到其他非文化艺术因素的干扰,存在媚外的心理?是否认为国外的作品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诚然,参加比赛、进行音乐会无需拘泥于曲目,都是个案,无需面面俱到,完全取决于合唱团自身的条件,如指挥家的能力、审美取向等。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在自己的舞台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是一种很深的遗憾。审美趣味培养有着很强的先入为主的特性,没有自己民族的声音,孩子们自然只能接受和逐渐形成西化的审美观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