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民乐比赛落幕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刘青   2015-11-13 09:22:00   作者:刘青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民乐比赛自10月20日开始到27日结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本届金钟奖分别在南京和无锡两地举办,省会南京是弹拨乐的比赛地点,“二胡之乡”无锡是二胡的比赛地点。

    新增“小乐种”比赛项目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集学术性、艺术性、专业性为一体的最高级别的国家赛事,自2001年创立开始走出了一大批艺术家。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民乐比赛除了常设的二胡演奏项目外,还首次增设了包括扬琴、中阮、柳琴、三弦在内的“小乐种”比赛项目,这也吸引了一些全国优秀的演奏者前来参赛。经过选拔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的层层筛选,弹拨类金奖被上海音乐学院选送的张碧云(柳琴)揽获,银奖、铜奖分属河北音乐家协会选送的杨冰冰(中阮)与天津音乐学院选送的高艺真(三弦),其余进入决赛的选手获得了优秀奖,虽然金钟奖弹拨乐的比赛将这四门乐器放到了一起评奖,奖项有一定压缩,但这只是总分的高低,而且获奖证书上都有各个专业的名次,并不代表每项乐器种类之间的高低。

    无锡的二胡比赛也一样精彩,选手的比分甚至只相差0.01分。二胡演奏家王国潼说:“进入决赛的选手每一位都非常出色,就连排名靠后的选手在最后与乐队的协奏中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这说明选手们都已身经百战,有着成熟的演奏经验。”今年是刘天华诞辰120周年,在复赛、半决赛、决赛每个赛程都有一首刘天华所作的必拉曲目:复赛是《病中吟》、半决赛是《悲歌》与《空山鸟语》、决赛是《月夜》,这既是对刘天华的纪念也考察选手对传统曲目的掌握。在决赛中,选手必须演奏一首由组委会委约的作曲家的作品,本届委约的两首作品是王丹红的《阿曼尼莎》和阮昆申的《云南印象》。

    在比赛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

    艺术不像竞技体育,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比赛就会有个前后高下。扬琴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张高翔说:“比赛重在参与,有这样一段经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比赛可以学习到其它选手的优点,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中央音乐学院三弦专业教授谈龙建说:“没有晋级的选手并不代表不好,年轻人是起飞的一代,是未来的希望,成为艺术家要靠一生的努力,不是一个比赛就可以决定你是否是艺术家。”铜奖获得者、三弦专业第一名高艺真说:“这次比赛认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朋友,和他们交流收获很大,大家共同努力吧!”

    对于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评委们也都作了点评,多位评委老师都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三弦专业教授谈龙建说:“每件乐器都有自己最美的声音,我们如何能演奏出最美的音乐?长久以来大家一直把三弦当作‘黄世仁’、‘猪八戒’,虽然它也很适合出现在影视剧中这些角色的场景,但它不能只当‘猪八戒’,它也有自己美丽的声音。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要让三弦唱起来’,如上世纪80年代池祥生创作的《川江船歌》,它是一首描写纤夫拉着千斤重的船逆流而上的号子,现在的孩子也许不太理解劳动的感觉,美丽的江山在劳动人民的眼中和在诗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就犹如拉着千斤,而有些选手的演奏感觉像手无缚鸡之力。”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也说:“我更注重演奏者的思想,没有思想的音乐呈现是死板的。每个人都应该散发出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样演奏出的音乐才是灵动的。美好的音乐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演奏者对知识掌握的广度。”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授强调:“要多加强舞台上实践,训练登台的心理素质;要重视对基本功的训练,由于演奏和表演是整体艺术的呈现,所以也要注重穿着和台风。”

    为艺术,为传承

    本届金钟奖设立柳琴、三弦、中阮、扬琴的比赛项目,为这些在学习数量上处于弱势的弹拨乐提供了机会。对此,阮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魏蔚指出:“这个比赛体现了阮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所产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作用,给予了从事阮演奏艺术的人极大的鼓舞,这样的大赛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审视,教育需要深度、传播需要广度、传承需要实度。”

    除去比赛,精彩的开幕音乐会、惠民音乐会、闭幕音乐会也为群众提供了走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机会。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韩新安表示:“重要的是,通过金钟奖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些音乐会不但给获奖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让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正走近了大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金钟奖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检验专业音乐教育的一个标杆,同时也让选手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对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