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音乐家吴彤的一路笙歌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晓华   2015-05-17 11:27:00   作者:杨晓华

    吴彤一脸严肃地站在宏音斋乐器陈列室的月台上,怀里轻轻但谦恭地抱着21音的古典笙——优雅的笙优雅地贴在他的右胸口——仿佛他和笙之间有一种缱绻而温和的恋情。这个真实的姿势的确是一个恰切的象征,音乐人吴彤确实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在国际国内发掘和弘扬笙乐文化。这位出身艺术世家,曾参与组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支学院派摇滚乐队轮回乐队,曾在2010年同马友友等人一同获得第52届格莱美最佳跨界古典专辑奖的国际著名音乐家,如今和整个家族一起把光大笙乐艺术视为自己的艺术使命和文化担当。吴彤微信账号的个性化签名是:一路笙歌。

    笙是地道的中华古乐器,《礼记》曰:“女娲制笙簧。”这种玲珑优雅的乐器在远古时代已经成为先人们的珍爱之物。汉代班固从文化的角度给这种乐器提供了注解:“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使生,故曰笙。有七正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笙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民族文化心理,让吴彤深受触动。而这样一件数千年历史的乐器,吴彤能找到的曲谱最早也就100多年的历史,还是从日本找到的,这不能不让他忧虑。他在思考,作为一种珍贵的和声乐器,委婉和谐的悠悠笙歌一直鸣响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上,颂扬过远古洪荒的英雄始祖,见证过大唐盛世的灿烂辉煌。但是随着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的衰微,笙的影响日渐式微。如今,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一个文化需求日渐旺盛的时代,一个从国家到民间都呼唤文化回归和重建的时代,能否让笙重回中国人的艺术生活中呢?

    吴家和音乐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末贝勒爷吴启瑞。吴启瑞跟着宫廷乐师学会了古笙制作技艺。1920年,吴启瑞的儿子吴文明子承父业,在北京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宏音坊”,后发展成为“宏音斋”乐器铺,这个乐器铺守着宫廷真传的独门绝技,再加上吴家人血液里面那种对雅致和品位的追求,吴氏管乐因此声名鹊起。新中国成立后吴文明凭借一技之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乐团的演奏员兼乐器制作维修师。1956年,吴文明的儿子吴仲孚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联合三家同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乐器生产合作社,主持民族管乐的研制生产,无私地将祖传手艺奉献给集体。上世纪80年代吴仲孚退休后,利用越来越便利的市场经营,重新开始撑起“宏音斋”的金字招牌,并对中国管乐器做出了全面的贡献,中国的音乐大师们尊称吴仲孚为“制作大师”和“现代管乐之父”。吴彤就是吴仲孚最小的儿子。就是这位在青春时代曾以叛逆形象出现的摇滚乐高手,越来越意识到和家族的独门绝技,和这些乐器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生命相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