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怎么就“围城”了?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王群卫 2015-04-30 14:34:00
二十多年前读到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和赵晓生两位大家针对音乐兴趣和才能的论述时,有两句话很让我吃惊,前者说音乐圈子内的某些专家,可能还没有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更懂音乐,后者说即使某些能弹大型协奏曲、已经被称为钢琴家的人,他的乐感可能也比不过一个只弹奏莫扎特小奏鸣曲的十岁小孩。如果把二位说的情况仅仅当做个案或特例来对待,倒也好理解,但他们文章上下文的语境,却是在说一种具备一定比例的现象了。这就很让人纳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随着年龄、知识以及阅历的积累,我对二位大家文章的理解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特别是在某次见识了一位大学音乐系刚毕业的学生在排练场的窘境之后。那位大学生从小学习钢琴,后来考入师大音乐系,毕业后到了单位。有一次参加合唱排练,等参赛曲目排练完,大家便让他弹个伴奏,让某些嗓子好的队员来个独唱显摆显摆。此时只见这位大学生面露难色,推辞自己不会弹那些过往的、经典的、旋律走向简单的歌曲伴奏。当实在架不住大家的怂恿和撺掇时,他上琴弹出来的声音难听、节奏不准、旋律不对,最后在大家的指指戳戳中,落荒而走。大伙对他的表现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学音乐的大学毕业生,就不能好好地弹一首小歌曲的伴奏呢?而从大学生后来反馈的信息看,问题就变得复杂多了。
首先,这位大学生学钢琴考师大音乐系,完全是家长和老师一手包办的,孩子从小对音乐的才能与兴趣怎样,并不在家长和老师的考虑之列。于是,当他以并不出众的才能与并不高昂的兴趣,加以严格的管教和大量的训练,最终考上了大学音乐系时,某些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早早注定了——他不可能兴致高昂、信手拈来地为别人弹上一个小伴奏,而只能承受别人怀疑的眼光而丢丑。
杨燕迪和赵晓生的话,在这位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注解:他没有对音乐的热爱,所以不可能深入本质地去体验音乐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艺术美感,不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普通大众那里制造一个浓郁温馨的艺术氛围。他没有热爱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音乐的才能不高,因此在他手上弹出来的那些大曲子,从音乐感觉上,肯定也就比不过一个小学生的那些小曲子。
造成这位大学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人在单位里,工作上是缺少自尊和自信的,在大家音乐素养都不高而你是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的情况下,人家对你的期望和仰慕,却转化成自己的尴尬和退缩。难道一开始不能对这种状况有一些估计和预测吗?任何事情都能根据历史过往的经验与规律,来大致推测未来的走势与趋向,但我想对音乐这个行当的推测要比其它行业更难一些。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历史过往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在往昔的传统习惯上,我们对音乐的定位是不入流的,音乐这样的手艺是“下三流”的,而在我们当下的音乐生活与视野充盈中,音乐却又与体面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这些名利物质的东西紧密连在一起。如此短暂的几十年里就冰火两重天的变化折腾,很难让人用冷静、理性、科学的本质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学习训练与职业规划,出现上述大学生的窘境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
又搞笑又矛盾之处在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没有进入艺术的圈子而在外边苦苦地热爱着,也有一部分人在进入了这个应该被大力热爱的圈子之后,却苦苦地被煎熬着,享受不了艺术过程的美感体验,也享受不了艺术结果的名利实惠。
前两天看到赵晓生老师微博上两句话,一下子点明了孩子从事钢琴、从事艺术的简单标准,真是大道至简:要想走钢琴专业的孩子,最简单地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特别热爱钢琴,上了琴凳不想下来,二是学习一首曲子很容易,一点都不难。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