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感”让南音变了味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乐音 2015-04-30 14:18:00
南音,因其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地域特色,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言,这一举措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剂。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南音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各级政府对南音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南音的流传地,厦门市每年都举办南音唱腔比赛,泉州市每年也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比赛,晋江市、南安市每两至三年都举办大型南音演唱比赛。这些活动对南音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效果明显。我们看到,喜欢南音的人多了,学南音的人也多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但是,在南音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在南音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重量轻质”的误区。一部分南音爱好者一味追求学习的“量”,以为掌握的曲目越多越好,而忽视了对曲目的理解和深读。南音是古老的乐种之一,如何正确认识曲目所要表达的意境、情绪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对音乐的理解不够透彻,那么,音乐就可能丧失南音的韵味,南音的委婉、清雅、空灵的美感将不存在。
二是在南音演奏和演唱的节奏上,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即“越来越快”,导致南音“华丽”有余,“稳健”不足。如今流行“慢生活”,而南音恰恰是古代先人“慢生活”的再现。比如,南音曲牌[大倍]有一首曲子叫《一纸相思》,开头的乐句“一纸相思写不尽”7个字,总共有100拍,按传统要求必须唱4到5分钟。分解到具体乐音,每分钟唱25拍左右,可谓慢到极致,这对演唱者和乐手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演唱者的气息控制、洞箫演奏者的丹田气功都必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琵琶演奏者的乐感、节奏的掌握和力度的分配都必须有超常技巧。这样舒缓的节奏为演唱者的行腔、润腔留足了空间。但是这样绝佳的组合现在已很难见到了,究其原因是演员的气息控制技巧还不够娴熟,洞箫演奏者的丹田气功训练没有传统教学那样严格。气不够用,怎么办?只有加快。这一加快,原曲的韵味就变了,变得浮躁、浅薄而不耐听。目前,这种南音快节奏的现象已普遍存在。
有不少南音人抱怨说,现在的南音是越唱越快,器乐演奏也是越来越快。犹如北京现今流行的“京歌”。京歌是好东西,但再好也替代不了京剧的唱腔,南音也是。如果南音有一天如京歌一样有“南歌”出现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南音的传承有如京歌,以一概全,南音的传承就不乐观了。
南音的音乐本来是很让人回味的,犹如品茶,应有茶后之甘甜余香,但现在“好茶”渐离渐远,“淡茶”越来越多,长此下去,南音总有一天会变味。有鉴于此,建议南音的传承,应始终秉持南音恬澹雅静、柔缓婉约的美学特征,以循南音本来之律。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