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南太平洋民族音乐之旅

来源:文艺报   编辑:乐音   2014-04-18 16:20:00

  如果我们想用“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培育优秀音乐的前提条件”这种经验主义思维模式去解释南太平洋地区岛国的民族音乐特征,不仅得不到清晰的答案,而且还会产生更多的错愕和惊奇。其中的争议在于:就地理特征来说,整个南太平洋地区散布着大约十万个岛屿,有大有小,主要的地形地貌是以火山岛结构为主,到处都布满了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残迹,在这其中延伸出了很多毫无规律可言的、突兀的、无遮无拦的怪石群,大多生长在半山腰上。即使是一些看似枝桠盘曲、古朴苍劲的大树,其实也只有稀稀拉拉的树叶围绕在灰白的树干上,混杂的藤葛挚悬其上,远远望去非常类似于被放大了的被置于荒山野岭上的中国南方山区的盘景。而就是在这种貌似贫瘠、寒酸的土壤里却产生出了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音乐。

  处于低纬度热带地区国家的民族音乐一般都具有比较浓厚的热带雨林风情,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是其惯有的特点。非洲地区的民族音乐是这种风格的典型性代表,而南太平洋岛国的民族音乐在基本延续和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基础上,去除了其中的蛮荒、散乱的色彩,进一步突出了音质更纯净、更透彻的特点,让听者内心普遍存在的闲情意趣得以丰富和扩展:营造接近于原生态的环境使人亲切和欢快;刻画出充满恬淡、温情的人物形象使人总结与内省;描绘和谐、安宁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使人慵懒和困倦。

  对于追求原生态生活环境的现代都市群体来说,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所梦想的世外桃源,他们可以尽情的地通过对海风、海浪、海岸这三种核心的自然环境因素在声音上的叙述去体验域外风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海风温暖而和煦地吹拂着。舒缓的节奏好像人在小步挪动,正如海风也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向周围扩散和延伸,在与自然界的其他物质进行各种物理化学交换和转化的过程中,有效地吹走并化解了毒辣的太阳辐射给人带来的刺痛和灼热感,过滤后的气息进入体内,沁人心脾且心旷神怡……我们早就习惯了用工业化所产生出的大量、浑浊的空气来推动我们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发展,而今突然被这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气流包围着,那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欣喜并快乐着。

  海浪有形但无序的滚动着。重复叠加的乐曲的复调运用架构出了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海浪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它的生命和活力总是让很多人与之为伴,与它进行的任何较量都在培养勇气和胆略。它的广阔和深远总是引发各种各样的思考,无法考证究竟有多少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顿悟是在它的空间里形成和完成的,但是,在它的面前,我们的思想开始变得真实而纯粹,我们的心情开始变得开朗和活泼,因为与它进行的任何形式对话都会培养胸襟和气度。

  海岸安稳并和谐的绵延着。海岸不只是一种地理方位的概念,更代表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看法,它是探索世界并认识世界的窗口,特别是对于相对比较闭塞的生活在岛国的人民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他们之外的国家和人群的想像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窗口里的景色所决定的。

  在音乐的节奏和节拍的交叉和转换伴随着的是在海风与海浪点缀下的海岸,玩乐的人群洋溢着笑脸——人类最幸福的表情之一。这种认识上的意向构建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交往模式:内外呼应,表里如一。对内来说,海岸——岛国民众闲暇之余最向往的去处与生活中玩伴的混合体。在其中,人们学会了如何组织娱乐活动,学习如何去消遣;学会了修身养性、塑造性格和人格;学会了如何与自然、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相互融合。对外来说,人们以微笑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心中没有恐惧,也没有征服异域的野心,也许,他们也同样了解在海岸的另一边所具有的诱惑,但是他们似乎不想以此为跳板,去探索外边精彩的世界,他们看起来更愿意在海岸的这一边远远的眺望,静观其变……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心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窗口里构建了全覆盖式的风景画,并转化成了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的稀缺的资源,让无数的人趋之若鹜地去追逐。

  除了营造和烘托欢乐的氛围之外,乐曲也包含着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介绍和刻画,在一定程度上,品味南太平洋岛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在了解这里岛民的性格特点。在斟酌和推敲的很多曲目后,我们所能普遍感知的是,这里生活着的是一群与世无争过着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岛民,他们落落大方、直率坦诚,又不失温柔恬静,这和急功近利、喧嚣躁动,脸上写满急躁和愤懑的都市人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和对比。笔者一直很惊讶于岛国人们的那种恒定不变的心理素质,他们的心态似乎总是依然如故,既没有很明显的起承转合、大起大落,也没有我们所想像的作沉思、叹息状,沧桑式的那种脆弱的思绪。笔者冒昧的猜想,或许由于它的边远和封闭,使得它对世界主流的发展趋势缺乏有效的协同和联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片地域同样也很有效地远离了很多国家在早期原始积累阶段所产生的各种事件和纷争。造就了它惯常的清净和安详,没有人去打扰,最终形成了今天岛民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用音乐的语言勾勒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听者可以比较清晰地对人所具有的各种意向进行解读和分析,但是却很难梳理出总体上的历史轮廓,没有对某一个所谓的历史事件记忆的感怀和眷恋,有的大约也只是他们给我们所显示出的外在的动作和形态:一大群人要么沿着海岸线悠闲的踱步、谈品人生,要么在一片茂密的椰子树下席地而坐,讲述着各种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趣事和见闻,兴致勃勃之时,或者几个人还会怀抱着吉他之类的乐器深情地低声吟唱起来,不加任何修饰掩盖地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仔细斟酌和推敲他们字里行间的含义,没有什么历史包袱覆盖在人们的心上,他们活在当下,更看重的是处于现在进行时的生活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听他们歌唱,只会让你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净化式的满足和享受,它基本没有说教式的刻板和生硬,而是用温柔、含蓄的语气与听者们或者远方的来客进行着朋友式的对话,那种柔声细语的力度就像温暖的、浅浅的阳光照在我们脸上和身上……也可以这样形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以想见,当域外来客踏上这片陌生的国度时,他们一定也会被这样单纯、善意的场景感动和感慨,并毫不犹豫地融入岛民们的中间,在各种思索不断的纠结过程中,在百感交集不断的碰撞中,认真地考量自己现有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世俗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并最终集中到了一个对生活本质含义的概括和总结。对我们来说,我们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拥有生活中最缺少、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尝试着重新寻找和拾起已经逐渐逝去被大多数人遗忘的东西——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古语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人和”的含义除了人心向背这个最普遍的内涵之外,在当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背景下,它又具有了新的解释的空间:心安才能强身,心安才能幸福和平安,它比任何物质上的富裕和地位上的优越都更加持续和久远,更加富可敌国。

  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持有这种境界的重要性,使得南太平洋的岛民们普遍具有乐观、豁达的性格,很平静地区去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即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很稳健和淡定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容不迫,但是意志坚定,依稀可见早就离我们远去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一般来说,音乐都具有某种普世性思想价值,它可以超越国境、超越性别、超越民族、超越阶级,被全世界的人感知和理解,而具体到南太平洋民族音乐来说,它被大多数人所感知和理解的最主要的缘起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常常被很多现代都市人所诟病的、斥责为无聊乏味的对精神的修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当一切归于平静,百年过后,真正留给人们去回味的是人间真情,它才是人类永久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原动力。

  平静地生活,随遇而安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这种集体性的共识不仅让南太平洋岛国的民族音乐温情款款,绵远悠长,而且锻造了祥和、安静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

  一心一意、自由自在地享受安逸的生活是岛民们生活的主题,是雷打不动,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们在追求和塑造自由、率性的生活中所采取的方式看起来相当的简单和直接,有的时候甚至是有些原始和单调,这在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都市群体眼中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他们会说,岛民们已经落伍了,因为这样一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慢生活的方式和节奏会让人产生很强的惰性,缺乏是创新意识和竞争力。但是这恰恰是南太平洋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表面上看,乐曲缓慢而松弛,缺乏激情,尤其是缺少那种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的交聚,完全在自身构建的逻辑顺序中展开叙述,中间基本没有过渡和起承转合,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完成一个类似于电流回路的循环。而实际上,它所传递出的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认识和看法与老子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理念非常相似。

  “无为而治”的含义并不是不为,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轨迹顺其自然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刻意追求不切实际,暂时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只要认真做好现有的事情,积少成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稳扎稳打。而这里的岛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符合老庄哲学的生活,人们享受着由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实惠,这远比追逐并投身到复杂的世俗生活更有安全感,这种看起来波澜不惊、四平八稳的生活是人们推崇的主流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它是真正的生活常态。沉浸在这种音乐氛围中,可以抚慰心灵,抚平创伤,重新开始设立新的起点,但是又不仅仅停留在情绪的表层那么简单,南太平洋岛国的民族音乐里的这种安稳、沉静元素的运用自有其特奥妙,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烘托和停留在让人感觉到放松和随意这么简单的环境气氛阶段,而是直接让听者在精神层面产生一种本能的困倦和慵懒的方式来消除疲劳和忧伤。事实上,慵懒和困倦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方式,它比单纯感官上的松弛能更有效地回避和消解焦虑和困顿,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快速进入梦乡,形成深度睡眠。

  睡眠这个词汇从狭义的定义来说,表达的是一种对肢体所处状态的整体性描述,是名词用法。当它促使听者产生困倦感的这个特定时刻,则依稀可见对生活状态、方式和节奏的诠释,是动词用法。这个最简单的动作意在暗示:我们对生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是最有效却是最实用的,有很多时候就像睡眠一样,心理宁静,睡眠才香甜。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所以,还是以和谐为本,回归自然吧。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狭小,纵深短的岛屿的环境使得这种地域的民族音乐框架和叙事的基调总是带有保守性和狭隘性。从继承性和延续性来说,南太平洋岛国的民族音乐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羁绊和束缚,但是,它在很有自信地展现着本民族的特色,笑迎四方宾客来访的同时,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开放性和包容性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表达着他们将会践行现代文明所需要的礼仪规范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互相融合的决心。

  它的整体曲风和情绪的抒发具有“整体的低能见度,局部的高能见度”的特点,总体环境下,陈述的口吻具有某种仪式性的程序步骤,态度平和,少有张扬和宣泄,节奏的分寸感拿捏的比较准确,始终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调控。在局部环境氛围中,某些乐曲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类似于南美和非洲的快节奏动感曲风,被极具现代摇滚元素点缀,内在音乐的逻辑和结构比较西方化。这些曲目的编排和设置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岛国的人民将会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应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惊奇的表情和疑问,这无疑为对外交往和融合提供了可塑性和回旋余地,为岛内的民众开眼看世界开辟了便捷的窗口。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渴望融入地球村的愿望在内心的胎动呢?

  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音乐烘托的环境氛围、刻画的人物形象、描绘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在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同时,存在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由表象浮出了水面:

  乐曲一直在渗透和强调这样一个主题思想:人们需要对复杂的生活进行简化处理,如果没有必要,切勿增加累赘,追求简约生活的好处是只需要去把握生活的主流节奏和核心内容,抛弃其它任何可能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的附属物什,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块纯粹的绿洲,这种不需要负担沉重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包袱和羁绊的感觉所产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的层面,而没有对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原则和它所具有的能够对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梳理和整合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和解读,那么这样的民族音乐就没有特色,就缺少灵魂。

  如果说,把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音乐比作一篇演讲稿,那整个稿件中对历史问题的阐述或者只言片语,或者语焉不详,本来存在的几处可以充分发掘的历史背景亮点,只是进行了淡化处理,其平铺直叙的音调就好像是在叙述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如果用这种认知上的范式作为理解上的引领,那么它所具有的内涵和映衬出的社会背景要么是零散、不完整的,要么就很可能由于缺乏生活实际而沦为空洞的理论表述,很可能造成本来应该充满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沦为机械性的、仪式性的迎宾序曲。笔者以为,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清晰和完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模糊不清的状况有可能会造成民族记忆上的断裂和分化一个能够凝聚人心、能够有效地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联系到一起的情感纽带出现缺失,民族性的音乐空间很可能演变成西方现代先锋音乐的实验场。因此,人们需要摆脱各种负担和压力,强调心灵解放的同时,把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一并丢弃或刻意忽略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如何在音乐的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失去本色,需要进一步的思索和追问。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会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裨益无穷。 (文 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