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及其应用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编辑:杨沐   2016-12-22 14:59:00   作者:杨沐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之后,在这方面国内有一些中小学校和教师已经在教学中做了不错的工作。例如,北京地区的某些中小学音乐教育就重视了民俗音乐资源的利用,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实践。近年来实施的“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音乐教育”项目就是一个实例。这个项目把北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了课堂。当然,从深层次着眼,这个项目并不完善,它在执行上着重于把民俗音乐引入课堂而不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即使是这样的引入也还非常不足。

  谈到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田野,走入社会,国内的学术期刊上确有文章讨论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田野考察/社会实践的方法。然而,那些文章中绝大多数却是研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并非讨论中小学音乐教育。我认为那样的研讨意义不大,因为田野考察本来就应该是高校专业音乐人类学课程的一个基本部分。有个别短文提到过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深入到田野和社区中去,但遗憾的是该文除了如此一提,根本就没有研讨,而且全文仅一页篇幅,实在算不得是一篇论文(付娜:《音乐人类学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视角》,载《音乐大观》,2013年第11期,第188页)。可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实践,在中国的教育界是如何欠缺。我遍寻中国知网,只找到一篇文章,是报道带领小学生走进田野的案例的。这篇文章虽短,但却非常优秀,可以作为国内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一个范例。可惜这样的优秀案例我只见到这一篇(毛一春:《与学生相约火神庙会——到民俗中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之案例》,载《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期,第29-31页)。这是邢台一个小学的教师打破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民俗活动中去学习的实例,具体的民俗活动是当地的火神庙会。整个活动设计得相当周全。事前先给学生上准备课,音乐教师跟校内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合作,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传统方面的知识,这已经具备了我前面介绍过的“一体化”教学的雏形。准备课上还指导学生做好了田野工作的一应准备,从采访的目的、行为、方法、用语、问答的设计、应用的工具、如何分工合作、各人的任务,直至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考虑相当周全。由于准备充分,得到家长的支持且允许家长同行,同时事先跟庙会组织者以及民俗表演团体和个人做了必要的沟通,整个活动过程顺利,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回来后学生们交流成果、写文章作为作业,同学、老师共同评比并且总结经验。用执教老师的话来说,这个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本体,而且还直接学习到了这一音乐文化的传统和生态。从上文介绍的深层次要求来看,这个实例虽不完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要求还可以再行深入,让学生对民俗、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再深一步,但是,就国内情况而言,这个田野教学的实例已经是相当优秀了。我必须说,基层教育工作者这样短短的一篇接地气的教案实例,抵得上一帮子高校学者“高大上”的长篇理论空谈。我在国内不同院校的讲座中介绍西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情况时,常有一些听众希望我能多讲一些可供参考的国外实例。对此我的看法是:国外的实例当然有,但在一个讲座或是一篇文章中,其实不可能演示太多的实际案例,在时间有限的讲座或篇幅有限的文章中,归纳介绍具体的方法应该比演示各别具体案例更加高效。我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把西方中小学如何应用音乐人类学的具体方法归纳出来了,国内的听众应该能够举一反三,想出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它们的具体办法,设计出类似或者超越上述“火神庙”实例的教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