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办学的基本特色——以国立音专为例
来源:音乐艺术 编辑:黄旭东 2016-12-22 14:52:00
2.以传授西洋音乐理论与技术为主,也不忽视民族音乐的教学与整理,教学要求极其严格
一所学校,能开什么样的课程和开多少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据1931年10月修正呈报教育部备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则》中的规定,举例简介如下:
(1)“理论作曲专业主科”(分初、中、高三级)须学完14门课程才能升级或毕业。它们是:“和声学”、“高级和声”、“键盘上和声实习”、“练耳与默谱”,“单对位”“复对位”、“配器法及实习”、“曲体学”、“和声解剖及乐曲解剖”、“赋格曲做法”“名著研究”、“乐队指挥实习”、“自由作曲”、“国乐编制法”。
(2)学校还明文规定,凡正科生以理论作曲、钢琴为主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国乐一种,至少试学一年;1938年起萧友梅又亲自开设《旧乐沿革》即古代音乐史的讲座。可见“音专”并没有忽视民族音乐的教学。
(3)各科初级学生考试,及格而分数不满75分者,不得升入中级;中级考试,不满80分者不得升入高级;高级考试,不满90分者,不得入研究班。
(4)毕业考试科目须五种以上。其中至少三种是包含全学年的课程。
(5)选科生,必须修了“普通乐学”“视唱练耳”“和声学”三门课程才能领取到修了证书。
(6)表演专业的技术考试,采用会考制,并要邀请校外音乐专家列席批评。
仅就上述几条规定,基本可知当年“音专”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之严格。
3.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网罗社会贤才,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准教师来校任教
国立音乐院与“音专”时期的专业教师有杜庭修(合唱)、王瑞娴(钢琴)、李恩科(钢琴)、朱英(琵琶、笛)、青主(理论作曲)、萧淑娴(钢琴)、吴伯超(钢琴、乐学、二胡)、黄自(作曲理论)、李惟宁(钢琴、作曲)、赵梅伯(声乐)、陈洪(理论作曲)等,这些教师他们都是当年国内具有真才实学的著名音乐家。
外籍专业教师有俄籍吕维钿夫人(钢琴)、意籍富华(小提琴)、俄籍佘甫磋夫(大提琴)、苏石林(声乐)、匈牙利籍华勒(视唱)等等。这里介绍三位外籍教师。
一是1929年聘任的钢琴家查哈罗夫(1988-1943)。他是彼得堡国立音乐院毕业后留校任教7年。20年代末到中国,1929年受聘为“音专”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他开始十分傲气,瞧不起中国学生,不愿应聘,萧友梅以人才难得,一再恳请,“三顾茅庐”,倍加礼遇,以月薪280元(一般教授为200元)聘任,而且只教8个学生(一般教12个学生)。他一上任,兴趣就来了,愿意教更多的学生。于是就增加到15人,月薪400元,与校长相同。萧友梅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深知办学以师资为本,极其看重人才。查氏在校任教12年,不仅传授演奏技巧,还向学生介绍了大量世界钢琴文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修养,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李献敏、李翠贞、丁善德、劳冰心、巫一舟、范继森、吴乐懿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二是小提琴家富华(1900—1981),1921年应梅百器聘来沪,历任上海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独奏演员、副指挥。1928年受聘为国立音乐院兼任教员,后为小提琴组及乐队乐器组主任。我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如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即徐威麟,后为美国朱莉亚音乐院小提琴教授)等均出自其门下。1949年后留在上海人民政府乐队(前身即工部局乐队,后改名上海交响乐团)任首席小提琴兼指挥。1952年赴香港任中英交响乐团(即今香港管弦乐团之前身)指挥。
三是大提琴家佘夫磋父(1894一?),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音乐院,曾执教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国立音乐院。20年代初来沪,任上海工部局乐队首席大提琴。1928年受聘为国立音乐院大提琴组主任兼乐队教练。张贞黻、李元庆、朱崇志等大提琴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李献敏、钱琪等人的选修课)均受业其门下,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大提琴专业演奏及教学人才。
4.实行学分制与技术考核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
所谓学分,当年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凡须课外自习之课目,以每周上课一小时,满一学期者为一学分,实习及无须课外自习的科目,以二小时为一学分。”学校对所有主科定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技术等级,规定了不同的学分标准;每一个等级的提升,都必须经过由校长、教务主任、专业组长、主科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的升级考试,合格者才能升级。
对学分的要求,以1935学年度公布的本科作曲理论专业为例。规定应修学分总数为150,其中主科60学分,副科钢琴30学分,其他为合唱(4),音乐史(8),国文、英文(各12)、德文或法文(12),选修课(12)。钢琴、声乐两个专业,要求也是150学分。乐队乐器(大小提琴、小号、长笛等)和国乐120至150学分(见1935年9月号校刊《音》)
5.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详见《试谈“国立音专”时期规范化的学生演出制度》一文)、科学研究(编辑、出版)三结合,全面兼顾
第一项教学很明显也容易理解,从略。这里主要介绍科学研究。据现有资料,以“音专”名义先后办过4个刊物:1929年5-7月出版《音乐院院刊》3期;1929年11月-1937年10月出版校刊《音》64期;由教师易韦斋、萧友梅、黄自主编的季刊《音乐杂志》4期(1934年1月-11月),它是由“音专”教师组成但不属于学校的一个学术社团“音乐艺文社”办的同仁刊物;还有由陈洪主编的《音乐月刊》1937年11月创刊、1938年2月停刊,共出4期;1939年6月由陈洪编的《林钟》,仅见一期。“音专”的学术氛围及其浓郁。
出版的书谱仅1933年的就有青主(廖尚果)的《诗琴响了》和《乐话》(音乐美学著作)、华丽丝的《音境》(歌谱)、萧友梅的《普通乐学》、《和声学》、《新霓裳羽衣舞》(钢琴曲);黄自的《春思曲》(歌谱)等等。
6.依靠全体教师,民主办学
全校各项工作,由校务会议、教务会议、事务会议、训育会议来讨论决定(还有校务与教务或训育或事务联席会议)。据目前所见史料,自1930年1月9日召开第1次校务会议起,至1937年共举行了92次校务会议。学校根据需要,还举行教职员全体会议,比如1936年11月24日为捐款支援绥远抗日将士,由校长主持召开全体会议,每人认捐,当即以“音专”名义将捐款送《申报》馆转交。
- 1
- 2
- 3
-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柣鎴f閺嬩線鏌涘☉姗堟敾闁告瑥绻橀弻锝夊箣閿濆棭妫勯梺鍝勵儎缁舵岸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閻愵剙鍔ゆい顓犲厴瀵鏁愭径濠勭杸濡炪倖甯婇悞锕傚磿閹剧粯鈷戦柟鑲╁仜婵″ジ鏌涙繝鍌涘仴鐎殿喛顕ч埥澶愬閳哄倹娅囬梻浣瑰缁诲倸螞濞戔懞鍥Ψ瑜忕壕钘壝归敐鍛儓鐏忓繘姊洪崨濠庢畷濠电偛锕ら锝嗙節濮橆厼浜滈梺绋跨箰閻ㄧ兘骞忔繝姘厽閹艰揪绱曟禒娑㈡煟閳╁啯绀堢紒顕嗙到铻栭柛娑卞枓閹锋椽鏌℃径灞戒沪濠㈢懓妫濊棟闁挎洖鍊归崐鍨叏濮楀棗浜滅€规挸妫涢埀顒侇問閸犳盯顢氳閸┿儲寰勯幇顒夋綂闂佺粯蓱瑜板啰绮婇鈧缁樼瑹閳ь剙岣胯閻忔瑩姊虹粙鎸庡攭濞存粠鍓涢崚鎺旂磼濡偐鐦堝┑顔斤供閸樻悂骞忓ú顏呪拺闁告稑锕﹂埥澶嬵殰椤忓懏缍戦柍缁樻崌瀵挳鎮╅顫闂佺ǹ绻愰ˇ顖涚妤e啯鈷戠憸鐗堝笚閿涚喓绱掗埀顒佹媴閾忛€涚瑝闂佸搫绉查崝瀣崲閸℃稒鐓忛柛顐g箓閳ь剙鎲$粋宥嗐偅閸愨斁鎷洪柣搴℃贡婵敻藟婢跺浜滈柨鏃囶嚙閻忥箓鏌涢埞鍨仼妞ゆ挸銈稿畷鍗炍熼懖鈹倝姊绘笟鈧ḿ褑鍣归梺鍛婁緱閸ㄦ壆鏁幒鏃傜=闁稿本鑹鹃埀顒勵棑缁牊绗熼埀顒€鐣烽幇鏉夸紶闁靛/鍛帬闂備礁婀遍搹搴ㄥ窗閹捐纾婚柟瀛樼贩瑜版帒绀傞柛蹇氬亹缁嬪洭姊绘担绋胯埞婵炲樊鍙冨濠氭晲婢跺﹥顥濋梺鍦圭€涒晠宕曢幘缁樺€垫繛鍫濈仢閺嬬喎鈹戦悙璇у伐妞ゎ偄绻掔槐鎺懳熺拠宸偓鎾绘⒑閹呯闁硅櫕鎸剧划顓㈠灳閺傘儲鏂€闂佺粯鍔栬ぐ鍐棯瑜旈弻锝呂旈崘銊愩垽鏌i敐鍥у幋妤犵偛娲鍫曞箰鎼达紕銈跺┑锛勫亼閸婃牠骞愰懡銈囩煓闁瑰鍋熼々鏌ユ煟閹伴潧澧柛娆忕箲娣囧﹪顢涘⿰鍐ㄤ粯婵炲瓨绮撶粻鏍箖濡も偓椤繈鎮欓鈧锟�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