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历史的粗略考察
来源:中国音教网 编辑:杨和平 金鸽平 2015-11-15 14:30:00
魏晋以后,虽然有一些学者谈到诗教、乐教的问题,其中也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无论就其理论深度还是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不如先秦诸子。但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教育在宗教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宗教音乐机构,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就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音乐人才。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都有许多可贵的见解,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一时期与邻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亦起到了很大作用。
隋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的时间。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此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隋朝统治者创立了音乐教育机构一“教坊”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世界性规模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向发展,其历史意义是不能低估的。隋代音乐的发展,为唐代音乐教育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的音乐教育重点还在官府。主要有:大乐署、教坊(内教坊)、梨园与小部音声等。大乐署是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教育、表演机构,内设若干乐师执教,主要担任乐工、乐伎的考试和训练,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教坊,是管理教学、领导教习人员的机构。教坊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即有歌舞、器乐,也有散乐等。梨园,有内廷梨园和宫外梨园之分,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方,主要内容是传习“法曲”。小部音声,是梨园法部特设的一个音乐“少幼班”,是在唐玄宗亲自倡导下设立的。“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设立“少幼班”的目的,是为唐代音乐的稳步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并与其他音乐机构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与唐代的音乐教育形式上大致相同,基本上是唐代教育体制的沿袭,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社会音乐教育方面都没有突破性的发展。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条件及统治者对待音乐事业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唐时的教坊、大乐署、鼓吹署等音乐教育、表演机构,都被宋继承下来。其教育目的、教学制度、教学管理及内容诸方面与唐代相比,规模差不多,但质量却不如唐代。但随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书籍的刊印,乐律学理论的完善提高,乐器制造水平的提高,这一切都为音乐教育事业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提到的是宋代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经学大师、教育家胡瑗。他是当时音乐教育最积极的倡导者,在他从教的40年中,始终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宋代书院里的教学活动也很积极。书院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是以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副的私立性学校。明清两代在文化教育制度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音乐教育从整体上说,较之唐宋时期有所衰退,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受到排挤,教学内容受到削弱。但在明初的少数地方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乐教的内容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数。”但好景不长,到洪武中期,乐教的内容又被取消。自此以后,除蒙学还保留较少的“歌诗”内容外,其他学校中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涉及乐教,学校音乐教育处于萧条的地步。至此,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到了极其衰微的境地。
通过以上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粗略梳理,不难看出,上古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其中许多闪光的音乐教育思想仍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说:“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灭。”音乐丧失其教育功能,也丧失了其在乐教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宫廷中的音乐教育,实际上也是为了统治阶级享乐以及其政治统治目的而专门设立的音乐教育。孔子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乐教遗风,在后世虽然有所延续,但只是一种丧失掉生命力、僵化的传统乐教的形式,在乐教中,随诗的普遍流行而取代了人对音乐的要求。
总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很难作出一个全面准确而概括的结论和评价。就其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无论在人类社会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是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音乐在社会情感教育中的社会功能作用又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各种礼仪庆典活动,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还是一种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或制度。但不同社会形成之后,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则取决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一点在我们上面的叙述中已得以证明。而音乐教育的兴盛与衰亡,也正是由于音乐所具有的鼓动人心的感召力,与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利益和矛盾而决定的。即使在历代的宫廷中有过大规模的音乐教育现象,然而这种音乐教育也仅局限于为统治阶级的享乐和统治服务的,而很少认识其社会价值。这种音乐教育中已没有孔子乐教中完善人格的艺术精神,而仅局限于一般技艺的层次,是一种专门化的技艺传授,而不是人格修养的审美教育。但无论如何,由孔子推至高峰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在人类的音乐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它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