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论钢琴音响的细节力度形态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编辑:周雪丰   2015-09-26 16:03:00   作者:周雪丰

  2.重音与节奏感的关系

  弹奏时加强某些音可使节奏感发生变化。格里莫演奏的Op.5第一乐章第75小节以2/4+3/4拍来组合5/4拍,通过加强第3拍和弦的力度,用一个瞬间力度形态在节拍、力度结构中发挥了转折作用。在类似的细节处理上,格里莫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她找到被别人忽略的细节,并通过夸大这些细节来凸显自己的演奏风格。

  解读交错节奏的方式反映着演奏特色。例如,Op.5第一乐章第7-16小节是二对三交错节奏,格里莫强调第11-12小节的力度起伏,而科契斯突出第12-13小节标记重音,他们对交错节奏中的不同重音力度处理,体现着演奏家对结构、动力或复杂情态的偏爱。

  3.力度控制在声部进行中的作用

    声部的连接与进行需要用力度控制来实现。例如,柯曾弹奏Op.5第一乐章第128-130小节时,他把三个小节的左手拍点音和右手的小节末音串在一条渐强的力度线上,这双手交替的、细致、有组织的力度变化使声部线条更清晰。

    4.力度控制幅度及其时间与实际音响效果的关系

  持续的强力度中掺杂一些弱对比与持续渐强有不一样的音响效果。当力度变化时间长时,如果持续时间被阻势因素截成几段,由此可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期待。相反,如果缺少阻势因素,则适宜较短的音乐。例如,演奏家们对Op.5第一乐章的尾部(第206-223小节)的力度处理各有特色。鲁宾斯坦、奥皮兹在用强力度演奏该部分时,其音响饱满,渐快与渐慢的频率与幅度小,用速度形成频繁而细小的阻势因素来延长期待时间,以此形成了气息宽广的尾部高潮。而卡钦在第216小节放慢速度,在较长的八个小节的慢速中又缺少阻势因素,这使其结尾显得冗长。由此可见,阻势需要结合具体部位来适度运用,力度控制的幅度与时间直接影响该部分的音响效果。

  5.减弱力度的有效手段

  减弱力度的有效手段是减弱强位音与旋律高点音。卡钦在Op.117No.1第2小节第2拍没有因为音高转折有力度转折,而是通过减弱拍点(强位)音的方式,使力度提前在第1拍减弱。减弱旋律高点音可以形成阻势因素。卡钦、鲁普、柯曾演奏的Op.117No.1第10-11小节就是通过减弱旋律高音点来控制力度。第10小节第4拍和11小节第1拍分别是旋律片段的高音部位,这两个音弱了,该片段的力度变化幅度就小了,这种强制手法可压制随音高产生的渐强倾向。

  6.力度强弱与钢琴发声的关系

    渐强靠后与渐弱提前可减低音点的阻势。柯瓦塞维奇演奏的Op.117No.1第30、31小节是渐弱提前的例子,第30、31小节是此句的句腹,柯瓦塞维奇的力度处理使音乐在通常的展开性的结构部位就提前预演趋静的、从容收束的音势。渐强靠后的例子如Op.5第一乐章第39-55小节,七位演奏家先后在第48-53小节达到高潮,其渐强均靠后。渐强靠后的艺术效果是:力度长时间的受阻推进,使人觉得压抑,力度到达强位时,累积的压抑得到释放,此时,即使物理音量不太大,却常常可以给人强力度爆发的感觉。渐强靠后可积聚情感,渐弱提前使收束从容。

    以音高、音长、力度控制为主导因素的音势,分别是这些形态表象的深层成因。这三个因素除了可用于形态特征分类,还分别对应着创作、表演实践的解读与处理方式。其中,音高因素主要决定于作曲家的安排与表演者对音符组合的解释;音长因素中既有作曲家透过音符给出的提示,又有表演者伸缩音符时值的处理;力度控制因素使表演者以弹奏力度来改变常规的乐谱诠释,以此彰显二度创造的个性特色。

  三、结论

  上述种种细节力度形态特征都可以通过音高、音长、演奏力度控制形态呈现出来,成为我们可以识别、描述、分析的对象。而我们是从音势(力度的形和运动倾向)这一视角来认知这些力度形态。

  力度形态的音响分析有相应的方法,它需要强调时间过程与力度发生的结构部位,笔者因此引入了音势概念,并建立了瞬间力度形态、顺势、阻势等分项术语,以此来引导研究。下面的图示基本概括出音响细节力度形态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音势有形,我们可以从力度运动中捕捉到瞬间力度形态。音势根据不同的运动倾向又有顺势与阻势之分,力度感的对比程度是两者的主要差异,情感抒发流畅或滞重是两者的主观感受。音势主要由音高、音长、力度控制因素形成,并以一定的形态特征显现出来。而若干结构部位的瞬间力度形态又可以组合成音势形态(此时更多呈现出音势的倾向性,但这属于句式力度形态与整体力度形态,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因此,本文侧重论述音势运动中的形,并结合实例,从音高、音长、力度控制角度总结钢琴音响细节力度形态的认知规律如下:

  1.演奏家表现音高力度的方式主要是强调、模糊或遵照某些音符组合与细节力度对比,这些音符组合往往以模进、反向进行、和声特征、模仿对位等形式呈现出来。强调上述对比者重视旋律起伏,歌唱性风格突出;模糊与遵照者更重视音乐的动力风格。

  2.同等条件下,音长与力度成反比,这是音长力度的核心。当音乐需要较含蓄地强调某音或某种倾向时,可能产生音长力度。音长力度的一种类型是使音的时值饱满;另一种类型是拖长或减短音符时值,改变速度。

    3.大小结构的力度布局各有特色;弹奏时加强某些音可使节奏感、力度感发生变化;力度控制在声部进行中起作用;力度控制的幅度与时间直接影响该部分的音响效果;减弱力度的有效手段是减弱强位音与旋律高点音;渐强靠后可积聚情感,渐弱提前则使收束从容。

    简言之,音响力度形态在感性与理性层面都具有可识别性,而识别方法是:捕捉并分析在音高、音长、演奏力度控制等方面具体呈现出来的音势形态。通过总结前述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将模糊的直觉感受与零散的经验提高到自觉认识的层面,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验证、补充、修订它,使这些认知规律能日益准确、有效地指导音乐批评、表演与欣赏实践。

    作者简介:周雪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