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编辑:施咏 2015-09-26 15:50:00
摘要:提起琉球音乐,难免想起那种三线伴奏的特殊的悠扬舒缓的曲调,虽然喜悦从容,但却蕴含着深重的哀伤。这篇书评不涉及琉球的民乐,而是介绍琉球王府接待明代官员演奏的乐曲,并没有谈及当地民乐的发展,但可籍此看到一些琉球文化历史的特点。御座乐的消失,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关键词: 琉球 冲绳 中国 日本 音乐 三线 御座乐
但识琉球往来路,又闻"御座"古乐飘
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此失传,亦无乐谱存留。
时值1993年8月,在日本冲绳县观光文化局文化振兴课的支持与指导下,成立了"御座乐复原研究会",从事御座乐的史料收集、源流调查、乐器复原等工作。中国的王耀华教授作为该研究会的海外客座研究员,积极参与了以上的调查、考察与交流活动,搜集了大量有关御座乐乐器、乐曲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料,并发表了《江户朝贡史料中的五首曲调源流初探》(《御座乐I》)、《琉球御座乐〈纱窗外〉旋律源流初探》(《御座乐II》)、《琉球御座乐〈福寿歌〉初考》(《中国音乐学》2001年1期)等一系列得到了日本学术界充分肯定的先期成果,并引起了日本传媒界的关注,NHK电视台于2001年5月派摄制组专程来福建采访了王教授,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专题片在日本播出。自1993年王教授对这一课题的正式介入至2003年9月,历经十载辛勤耕耘,又推出了他在这一专题的最新力作--《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7万字),可谓"十年磨一剑"。
一
全书的正文用中、日两种文字分别书写而成,并另附曲谱、图片、照片资料300余页。在全书的五个章节(另有绪言与结语)中,作者拟从中国音乐的角度、中琉音乐文化的对比出发,对御座乐的乐器、乐队、乐曲、演奏形态等源流、变异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与深入的探寻,其着眼点则主要在于曲目旋律源流之考证与复原研究。
在第一章"御座乐乐器与中国乐器"中,作者主要通过两次赴日考察时分别对冲绳县立博物馆与水户市德川博物馆展出的琉球王朝时代乐器的现场考证,田野调查获得的诸多第一手资料包括对所有不同乐器外形、部位(如长、宽、厚度、内径、管径、胴径等)详尽而精确的的实地测量,并通过表格与照片同中国的同类乐器作比较对照,还通过图象学、语音学、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历次江户朝贡活动所使用的乐器中可能存在的"异名同物"与"同名异物"又做了进一步的考辨,得出御座乐所使用的三类29种乐器中,除琉球三线以外,其它的与中国相关乐器几乎完全相同且都是由中国传入的结论。据史料考证,1838年福建侯官县林鸿年作为册封使来到琉球时,将自己喜爱的扬琴带到了琉球,并将其留在了琉球,如今这架盖上由其本人题字"凉入堂 林鸿年"的扬琴也就成了中琉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第二章"御座乐演奏形态与中国音乐"中主要对御座乐的乐队编制和演奏姿势、服饰等方面与中国音乐进行了比较性的考察。由于"乐"的乐队编制都是由管乐器与打击乐两种乐器组合而成,与中国的鼓吹乐与吹打乐的乐队编制类似,根据作者的实地调查与史料考证,"发现御座乐的'乐'的乐队编制与福建鼓吹乐、明代宫廷宴饷乐的乐队编制有一定的关联;而"唱曲"的乐队编制与福建南音、莆田十音、文十音的乐队编制关系密切;乐器持琴法、演奏姿势与中国民间乐器、尤其是福建南音基本相同。"而演奏者的服饰、发式和坐式,则已演变为皆身着琉球服饰、梳琉球发髻,全体席地而跪"正座"于"塌塌米"上演奏。
第三章"御座乐曲目概述"中,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的史料进行对照、补充,初步统计为"乐"13首,"唱曲"65首。而对于它们与中国音乐之间的关系,作者则按照与中国"宫廷音乐相关"、"民间音乐相关"、"戏曲音乐相关"、"同时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相关"的四个方面,对以上的御座乐曲目进行了分类的概述,也是随后进一步对曲目进行源流考证的提纲。
第四、第五章"御座乐唱曲曲目源流考"与"御座乐'乐'之曲目考"是全书的主体与核心内容。唱曲本是有歌词的声乐曲,故在其曲目的源流考中就主要是以大量史料记载中的中国音乐相关曲目的歌词为依据,将多首同曲异名的歌词进行相互对照比较后,发现它们之间在内容、结构、句式、声韵等方面的诸多关联与相似之处,并将相关中国曲目的歌词填入御座乐的曲调下构成"拟构体"再反复演唱,视其是否妥帖、吻合、谐和(或反之逆向进行)来考证、确定唱曲的源流曲目。根据作者的资料优势,就此方法先期对《四大景》、、《闹元宵》、《福寿歌》等十首唱曲曲目的源流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考查。
而对于"乐"之曲目的考证,由于不象唱曲那样留下唱词的记载,所以相较而言对其考证的难度更大。作者则从更大的视野着手,扩大了寻源的范围,进行了更多项目的比较研究,分别对《太平乐》、《万年春》、《贺圣朝》等曲目进行了源流的考证,力求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二
本专著自身价值的全部意义不仅在于它较成功地对御座乐及其与中国音乐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还在于它本身所提供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等。该著在研究方法上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民族音乐学中的跨文化比较的方法论,"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说过:'在我们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里,有多少实践者就有多少种研究方法与目标。'……由于每个人的研究对象、目的和自身背景(包括知识结构、经历和条件诸因素)不同,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要对以往他人的方法进行修正和变通才能适应具体研究工作的要求。"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王教授在他多年的研究中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法无定则,因研究对象而变。如在本书中追溯中国音乐对御座乐的影响和对御座乐曲目源流的考证过程中,总体上采用的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法,笔者暂称之为"多维研究法",表现为五个突破,现依次简述如下:
1、突破地域局限,空前扩大探源的空间维度。如在"唱曲"《纱窗外》的源流考中,作者论及到的相关曲目多达29个,所涉地域空间极其广阔。首先,考虑历史上福建是琉球往来中国的落脚点和中转站,要重视福建音乐对其影响这一点,论及福建相关曲目3首。而后以福建为起点,沿着历史上琉球进贡使、谢恩使进京途中由南而北所经由的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作曲目源流的追溯考察,论及这一范围内的曲目有12首。但并不限于此,在进一步的考证过程中又将空间辐射到湖北、四川、陕西等更大的范围中寻得同源曲目十余首。至此,作者还未止步,而是开拓性地打破了中国与琉球之间的地域局限,创造性地又将目光投回日本本土,在由明末魏双侯从中国传到日本长崎的"长崎明清乐"中再次查寻到两首与御座乐《纱窗外》相关的曲目。而后作者将这些"遍搜天下"尽得的资料与研究对象作比较对照、分类归纳,判定其与御座乐《纱窗外》的异同与亲疏关系,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正是出于这样对研究领域空间维度的突破,才能将中琉音乐文化交流、中国音乐与琉球御座乐关系放置于世界、亚洲的音乐文化大格局中,才能更好地认清中国音乐对琉球御座乐的影响以及中琉音乐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2、突破时间的局限,历时纵深逐层考证。从时间层面来看,御座乐在其受容、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基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历史时期,并且产生与该时期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价值观、美学观相适应的音乐特征。因此,在对御座乐各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时,应当象地质的考古地层调查那样,进行认真细致的层层剥离、辨析。"如在对御座乐的乐队编制的考察中,作者就打破了时间界限对其作历时性的考察,根据对乐队的人数构成、所用乐器组合的不同特征的比较考察,将御座乐的乐队编制大致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乐队的特征进行逐层的深入考证,从而找到与中国音乐中相关器乐乐种的渊源关系。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