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歌养声——声带会挡气吗?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屈歌 2015-11-22 09:57:00
“声带能挡气吗?”当好学的小李同学在不同的歌唱理论中看到诸如“声带闭合向下挡气”、“喉头放下挡气”等论述时,向我提出这个困惑他很久的问题。
我特别能理解小李对这个问题的疑惑。因为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嗓音发声相关生理及声学知识的学习,小李已初步掌握了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解剖知识,明白了各发声器官相互协同配合的生理运动原理,并对歌唱发声主要技术点底层的自然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在这种状态下,重新认识、思考诸如“声带闭合发声”“声带向下挡气”等观点时,难免心生困惑。为了回答小李这个问题,我带着两位同学重温了一遍声带的生理运动以及它在嗓音发声中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有关声带生理结构的文章已经有很多,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来自医学、生理学方面较为成熟的文献,所以大家的认识较为统一。简单地讲,大家阐述较多的内容主要有声带的分层问题,声带振动发声的生理机制与物理原理问题,不同发声模式下的声带运动状态问题等。关于声带的分层,普遍认为,声带由内到外可分为肌肉层、固有层与表皮层,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把声带分为5层甚至9层。声带振动发声的生理机制理论,主要是要说明人在发声时,是怎样实现这一功能的,尤其是在发出较高频率的声音时,声带振动时如何做到如此快速振动等问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伯努利效应说、空气动力学说以及以美国嗓音生理学家替兹(Ingo Titze)为代表的肌弹力——空气动力学说。不同的声带运动状态,对应着不同的发音方式,如真假声问题、硬起音与软起音问题等。
“这些知识与声带能不能挡气有什么关系啊?”性急的小王一头雾水地看着我和小李问道。“没文化,真可怕!”没等我回答,小李就调侃起小王来:“这些都是正确理解声带运行原理的基础知识,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声带振动与气息的关系。”小王委屈地望了我一眼,没再说话。我趁机打了个圆场说:“好吧,让我们回到正题,歌唱时的声带到底能不能、或者是不是处于闭合状态并‘向下挡气’呢?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请你们回忆一下声带振动发声的过程。”“我说我说!”小王飞快地把右手高高举起:“人们在准备歌唱时要先吸气,这时声带在环杓后肌的收缩力作用下,同时向两侧做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声门打开,体外空气在肺内负压的作用下,‘流’入肺内……”对于识记性的知识点,小王还是蛮在行的,终于逮住表现机会的小王继续说道:“准备发声时,我们的环杓侧肌和环杓肌收缩,声带向中间靠拢、闭合,此时吸入肺内的气体向外呼出,这种呼出压力在声带底端聚集,直到压力大于声带闭合力时,声带被气流冲开,一股气流呼出,声带在伯努利效应的影响下,向中间靠拢,声门缝隙越来越小,两条声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肺内气压因此再次在声带下聚集,并再次冲开声带,如此往复循环,形成声带的振动,这种振动波经过声道共鸣、调制后,从口腔发出并传到听者的听觉系统,最终使听者听到歌唱声。”
小王一口气说出了上面一大段话,虽然中间因为没有换气而脸颊涨得通红,但从其稍显得意的表情还是可以看出,小王对自己刚刚的表现非常满意!“嚯!背得挺熟啊!”小李不放过任何一个挤兑小王的机会。“但是,老师”,小李不顾小王意欲反击的表情,转向我问道,“歌唱发声的过程中确实有声带的闭合,而且声带闭合时,声带底端也经受了肺内气压的压迫。换个角度讲,声带闭合在事实上也产生了阻挡肺内气流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谓‘声带挡气’的现象是存在的,可以这样推理吗?”“说得非常好!”我赞叹道,“不过,我还想提醒你们的是,人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会因音高的不同而不同,音越高,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想要发出一个标准音A的音高,声带需要每秒钟振动440次,而要唱出高音high C,则需要声带每秒钟振动1000多次。声带每振动一次,就意味着声带开合一次。声带如此快速的开合运动,并没有相同快速的神经冲动信号与之对应。也就是说,演唱高音时声带的快速振动,并不完全受我们神经系统的控制,而是由于声带肌体组织的弹力,与冲过声门的空气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声带振动不完全受神经系统控制,这和声带挡气与否有什么关联呢?”小王喃喃自言道。听到这小声的嘀咕后,小李马上充当“临时助教”的角色,对小王说:“怎么样,不懂了吧?老师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刚一起音时,确实存在歌唱者主动闭合声带的可能。即便如此,在声音延续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在非常快速的声带开合中,再加入太多歌唱者的主观控制因素。”“啊?老师,小李说歌唱不受歌手主观控制,这肯定不对吧?”小王显然没有理解小李说这话的真正意思。我没有答话,而是示意小李继续说下去。
小李心领神会接着说道:“这就是说,从瞬间状态上看,起音动作完成,声带开始正常振动后,就基本不再受我们主观意识的控制了;但从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来看,在嗓音延续的过程中,歌唱者又可以通过控制气流强弱、调控声道形状而改变嗓音音量与音色,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这有点儿像我们用手向远方扔东西的道理,扔东西之前,手臂后引的动作相当于歌唱前的吸气待发状态,握着东西的手在向前逐渐加速运动时,手掌受到的物体惯性产生的压迫力,相当于歌唱起音时声带底端所受到的气流压力,而一旦东西离手,它优美的抛物线飞行轨迹,则主要是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了。而这个地球引力,则相当于歌唱时持续而稳定的气息支持。”
“老师,小李说这话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歌唱发声可以分为起音和延续两个阶段……”,“不完整,应该还有收音阶段!”小李又补充道。“哦,好吧。但是,这个收音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是吧,老师?”我冲小王点点头。他继续说道:“在歌唱起音阶段,是存在有意识闭合声带的可能,这时确实会出现‘声带挡气’的现象,歌唱时的硬起音就是这样。当然,起音时也可以使用不刻意用力闭合声带的方式,而是在声带相互靠近到将要闭合而未闭合时呼气发声,或者是虽然两条声带已经完全接触上,但其互相接触的仅仅是声带的上缘,而且闭合的力度非常小,在这种状态下的呼气发声,都属于声乐理论中所谓的‘舒起音’或‘软起音’的范畴。其实,歌唱中硬起音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软起音。然而……”
说到这,小王有意停顿了一下,好像是在吊一下被自己吸引住的小李的胃口,然后继续说:“然而,在起音后的嗓音持续阶段,人们是无法再刻意用力闭合声带的!”说到这儿,小王又停了下来,轻咳一声继续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声乐理论中阐述的‘声带挡气’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其次,现实中也存在过分强调并夸大‘声带挡气’作用的现象。如有人认为‘歌唱的呼吸是建立在声带闭合挡气的基础上’‘只有解决好声带的闭合挡气,才能得到有效的歌唱呼吸支持’等,这些言论都存在对声带发声生理一定程度的误解。至于有些理论中提到‘喉头放下来挡气’的说法,就更值得商榷了。一是因为‘喉头’只是甲状软骨向前凸起部分的俗称,即使是用这个词汇代称‘喉’也是不严谨的;二是作为喉软骨壁的一部分,‘喉头’本身并不可能对呼出气流产生阻滞的作用。”
听到小王的一席话,我和小李不由地发出感慨:“任何人的‘小宇宙’,都有爆发的时候啊!”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