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烟台市芝罘区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着力点,强化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均衡师资配备,不断提升全区教育质量,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宗旨,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即日起,烟台市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共同开设“人民满意教育看芝罘”专栏。我们将通过宏观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真实的镜头,全面展现芝罘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宝贵经验。
芝罘区推动落实“双减”“五项管理”
芝罘区推动落实“双减”“五项管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晨 通讯员 王国通 李建波 烟台报道
烟台市芝罘区以落实“双减”目标要求为总抓手,围绕教育教学优化提升、课后服务管理、幼小衔接过渡等方面内容,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区域教育良好生态,切实保障“双减”政策落实到位,有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科学减负 让教育教学更高效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基础上,围绕课程开设、作业布置等方面内容综合施策,做到合理减负、科学减负。
严格学校课程开设监管,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导向,指导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授课,并不定时开展督导检查、随机抽查,重点加强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监管,坚决杜绝随意挤占、减少课时等现象,让孩子们切实享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指导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兴趣社团、邀请校外专家讲课等形式,不断丰富课程形式、拓展知识获取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成长。
优化学校作业管理,建立作业统筹和公示制度,班主任负责调控班级的作业总量,年级组和教务处分别负责调控全年级和全校学生作业总量,确保作业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科教研组集体研究,科学设置作业内容,综合考虑难度、类型、数量等关键要素,布置体现学科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书面作业。
在抓好学科作业同时,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合理布置班级值日、家务劳动、公益活动、手工作品等实践类作业,让孩子在“双减”政策的阳光下成为更好地自己。
芝罘区因校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芝罘区因校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提质增效 让课后服务更贴心
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把课后托管服务落细落实。小学段在实践中探索出“区级统筹、学校为主、学生自愿”的托管模式,在逐步完善管理、提升服务的基础上,将课后延时服务延伸至初中学段,实现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覆盖。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通过新闻媒体、学校公众号、家长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家长、社会正确认识课后服务工作,营造关心支持、积极参加的舆论氛围。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按照“自愿参加、公开透明”原则,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所有放学后家长接送有困难、托管有需求的学生全部纳入,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全部保障。
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因校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积极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和方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把课后服务变成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各学校在自主作业、自主阅读等学习形式基础上,探索开展绘画、书法、科普、篮球、足球等各种活动性、实践性、素质性特色课程,分级部、多样化提供“兴趣社团”课后服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全面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针对性进行幼小衔接园本课程建构
多措并举 让幼小衔接更轻松
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积极愉快地融入小学生活。强化幼小协同,幼儿园方面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针,按照“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提出的目标开展教学,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通过一日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有针对性进行幼小衔接园本课程建构,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小学方面以“幼小衔接主题月”为依托,设置认识新环境、适应新模式、融入新天地等主题,合理安排、科学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完善共育制度,幼儿园和小学建立联合教研制度,把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年度教研计划,通过互访互动、线上教研、课题合作研究等形式,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凝聚家校合力,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面对面约谈等方式,大力开展幼小衔接宣传,面向家长进行科学解读和教育,扭转认识偏差,引导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