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教育看芝罘④:活力新课堂 育人大舞台

2021-11-02 19:30: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柳焱培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烟台市芝罘区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着力点,强化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均衡师资配备,不断提升全区教育质量,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宗旨,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即日起,烟台市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共同开设“人民满意教育看芝罘”专栏。我们将通过宏观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真实的镜头,全面展现芝罘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宝贵经验。

深度学习课堂课例研讨

芝罘区进一步完善教学视导制度

“互联网+”深度融合课堂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晨 通讯员 王国通 李建波 烟台报道

  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每一节课就是大树的枝叶,只有让每一堂课焕发生机,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枝叶繁茂,我们的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近年来,烟台市芝罘区牢固树立“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导向,坚持以生为本,聚焦核心素养发展,以深化“活力新课堂”改革为统领,教学管理、教育研究和“互联网+”应用协同发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如今,向每一堂课要质量已经成为芝罘各学校的自觉追求。

  打造活力新课堂 推动教改再深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如何向45分钟要效率,如何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了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而如何回答好这道考题不仅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担当,更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胆识。

  近年来,芝罘区启动了“活力新课堂”建设工程,出台了《芝罘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力新课堂”深化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了“教学评一致性”深度教学模式,促进活力新课堂内涵发展,推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理念在一线课堂落地。

  “目前,我们学校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科学化的活力课堂改革措施,做到了课堂改革的‘减脂增肌’,真正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谐发展。”芝罘中学教研室主任梅阁表示,芝罘区“活力新课堂”建设工程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平台和方向,学生们在“导学展评”素养型课堂模式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活跃、积极阳光成为芝罘中学学生的真实写照。

  芝罘区在打造“活力新课堂”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念引导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课改经验介绍会,引导全区教师拓宽视野、开拓思路。

  此外,芝罘区还在示范引领上下功夫,以优质资源评选、优质课评选、主题教学研究等为契机,组织开展课例观摩会、主题现场会,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各学校将“教学评一致性”课改理念与活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开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学习”校内试水课、立标课活动及课改经验分享,将教学实践具体化,进一步突出实效性和创新性。

  “我们在芝罘区教体局的统领和指导下,立足课堂、教师、学生三方面,开启了‘教-学-研-评’一致性校内研讨模式,将教学研究的视角定格在课堂上。”南通路小学副校长徐谨英表示,在打造“活力新课堂”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走向了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据了解,目前,芝罘区已组建起9个课改骨干团队,涌现出一批特色课堂教学改革点校。年均开展区级示范课、研讨课40余场次,累计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

  科研重心走向基层 教学改革内涵丰富

  教育教学改革是否能走向深入,引领、督导是关键。为此,芝罘区健全了完善的教学视导制度,构建起了常规视导、按需视导和专项视导“三位一体”视导体系。教研员通过蹲点包校、推门听课、教学比武等形式,年均听评课2200余节,综合运用专题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比对等手段,全面系统诊断学校教学情况。

  “‘三位一体’视导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教研员在课堂一线的指导可以说精准到位,教师受益匪浅的同时,也迅速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质量。”说到芝罘区的视导体系,港城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杨学松颇为感慨。杨学松表示,教研员对教育改革全局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研员推门听课、蹲点包校的一线指导,如同一剂特效药让教师们的提升全面而深入。

  据了解,在做好视导的同时,芝罘区还定期召开学校督导反馈会、学科督导总结会,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分享成功经验、典型做法,及时反馈学校管理漏洞和常规教学短板,建立台账并跟踪指导,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清零见底。

  不仅如此,为了将教科研力量发挥到极致,芝罘区还加强了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学科基地建设,在区级层面组建12个学科基地,吸纳教研员、学科名师、骨干教师等,集中教、研、学优势力量,在课堂教学、教师培养以及试题研究、质量监测等方面突破校际边界,通过区片教研、跨校备课等形式,大力提升全区学科教学协同发展水平。

  据统计,截至目前,芝罘区开展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100余场次,立项课题110余项。

  “互联网+”深度融合 教学改革突破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打破课堂的围墙,让课堂教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变得无限宽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芝罘区作为烟台教育的一面旗帜,以提高“互联网+课堂”应用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突出个性化教学,实现了芝罘教育教学改革的飞跃。

  “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更拓展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有效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课堂变得无限广阔。”鲁峰小学副校长李艳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芝罘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实现了校园网的全覆盖,互联网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鲁峰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鲁峰小学是芝罘区深入推进“互联网+课堂”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芝罘区以新技术变革教与学方式,推动课堂改革创新、融合、内涵化发展。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等应用研究,突破教与学时空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此外,芝罘区还创新“互联网+教研”模式,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学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混合教研模式,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教研员、一线教师开展校际、跨区域网络教研。不仅如此,芝罘区还依托“互联网+教学反馈”,健全教学质量检测体系,通过线上作业质量反馈、阅卷平台诊断分析等,强化跟踪监测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据统计,目前,芝罘区年均开展网络听课、评课、研讨等800余节次。独具芝罘区特色的“六段式网络教研模式”被作为优秀范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把45分钟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主战场,芝罘区通过推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扎实、厚重、丰富、有趣的课堂中追逐梦想、淬炼品格已经成为芝罘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