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林晓冬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通讯员 相亚杰 烟台报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湿邪成了许多人难以摆脱的困扰。湿气不仅让我们的身体感到沉重乏力,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适。那么如何祛湿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今年56岁的张大妈,每年健康体检,身体一直都不错,近期突然感觉周身乏力,下肢困重,食欲不振,大便粘腻,也提不起精神,于是便来到烟台市北海医院中医科寻求中医帮忙。经过详细诊察辨证发现张大妈属于“湿邪困脾”,医生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张大妈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身体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揭开湿气的神秘面纱
大家都知道体内痰湿重了,要健脾,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湿。可最好的祛湿方法,应该是适时地补阳气。
因为湿病大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原因侵袭人体而引起。湿邪为重浊之阴邪,易伤人体之阳气,阳气气化不利,则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如身体困重,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周身乏力,舌体胖大有齿痕等,这时候大家都会用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或食物。此时如果再加些补阳的药物,则会疗效加倍。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湿气好比是水,阳气是太阳,阳气充足,水湿就能被阳光蒸发,如同烘干一般,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又是喜燥恶湿的。所以当体内阳气越充足,湿气就越能被温化。反之,体内的湿气则会黏滞而固着,不易祛除。时间越久,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阳气不升,在上则表现为头重如裹,眩晕昏蒙,如坐车船;在中伤害脾胃,则感觉吃饭不香,胸脘胀闷,消化不良,在下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等;侵犯经络则感觉关节酸痛重着,四肢肿胀,倦怠乏力,皮肤瘙痒,脚生湿气等。所以对于体内湿气重的人,最好在健脾祛湿的同时,适当配伍补阳药。
那么如何温补阳气呢?
温补脾阳,因为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推动,若体内阳气不足,易导致脾运化能力下降,水液停滞,就会在体内形成湿气,所以因脾阳虚导致的胃胀满,食欲不振,吃凉的食物拉肚子等,附子理中丸就可以参考用之。
温补肾阳,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依靠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如果肾阳不足,则会引起体内湿气过重,表现为畏寒肢冷,夜尿增多,下肢肿胀,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等,如果有这些表现,桂附地黄丸可以加减配合使用。
当然,中医祛湿之法,不仅仅是祛除湿气那么简单。这需要我们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多方面入手。而且在祛湿的过程中,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补阳,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舌苔和脉象等,分清表里、寒热,如不确定证型,最好先经中医师辨证,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初审编辑:林晓冬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