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
刘卫芳/摄
刘卫芳/摄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陈俊飞 烟台报道
岁末年尾,新年的钟声近了,又到了福山区东厅街道潘家泊村刘世贵最忙的时候。走进他的家里,大大小小红彤彤的灯笼布满了好几个房间,最大的有2米多高,最小的有篮球大小,喜气盈盈,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工人们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制作着红灯笼,制作灯笼的龙骨和上下盘、印制灯笼上的祥云图案、剪裁缝制灯笼布料、调试灯笼形体、粘贴灯须、最终定型等等,一道一道工艺繁杂、用料丰富,精工出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细手艺。
潘家泊村的手工红灯笼已有百余年历史,刘世贵家是村里的灯笼制作大户,前后传承了3代人,刘世贵也已经做了32年红灯笼。到了年底最忙的时候,大清早,刘世贵就把灯笼装满了车,匆忙给外地客户送过去。由于人手不够用,潘家泊村村书记潘树晓来到刘世贵家帮忙制作灯笼。潘书记介绍,他们村老一辈用竹子做骨架、用老式布料,这么多年传下来,虽然传统老工艺不变,但是他们用现代的材料对灯笼进行了改良,改用钢丝做灯笼龙骨,相比竹子更加柔韧结实、灯笼的形体也更圆润好看。同时,对灯笼采用的布料也进行了升级,色彩更加靓丽、质地更加细密耐用。“张灯结彩才有年味,传统的灯笼老手艺不能丢。”潘树晓书记笑吟吟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东厅街道因地制宜做好“一村一品”文章,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弘扬传统文化,潘家泊村的手工红灯笼就是“东厅二十四品”之一。接下来,东厅街道将继续保护和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蹚出更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
陈俊飞1/摄
刘卫芳/摄
陈俊飞/摄
刘卫芳/摄
陈俊飞/摄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