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王亮 烟台报道
回到烟台工作,已经过去11年了。但回忆起援藏三年,由如林依然心潮澎湃,他不由自主地向西方望去。“三年援藏,是爱的远行,是心灵的洗礼,是无怨无悔的选择。”由如林说。
2010年6月,时任龙口市委常委、副市长的由如林,奔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开启了三年的援藏生活。
从黄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莱山脚下到希夏邦马峰山下,从一衣带水眺望日韩的烟台到与尼泊尔一山之隔的云上边城,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扎根高原,奉献青春热血
在山东省对口支援的四县一市中,聂拉木是路途最远、道路最险、雨雪最大、翻山最多的一个县,经济发展任务繁重、维护稳定任务艰巨。根据县委、县政府以及烟台第六批援藏分组的统一分工,由如林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援藏项目,分管公安、司法、安监、消防,协调边防、武装部等工作。
陌生的环境,神圣的岗位,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全新而严峻的考验。他迅速进入角色,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深入乡镇农村、高山牧场、学校企业、施工现场进行调研。两个月时间内,他行程2000多公里,走遍了5乡2镇、44个行政村、全部县直部门和驻军点。
放下思乡情,端起民族情。由如林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一定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不辜负组织对我的重托,不辜负家庭和亲人对我的期盼,不辜负自己的三年付出。”由如林说。
三年间,由如林做聂拉木人、说聂拉木话、做聂拉木事,搞好结对帮扶,为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烟台聂拉木两地情;
三年间,由如林不舍一粒米,不浪费一滴水,不搞特殊化,以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援藏干部真心、真情、快乐的援藏形象;
三年间,由如林与病魔抗争,轻伤不下火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援藏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
留下项目,写下忠诚答卷
援藏工作重点在项目,援藏工作成败在工程质量。对于援藏项目,由如林坚持“工程宁肯少建一平米、不为质量让步一毫米”的工作准则,对援藏项目努力做到一丝不苟、严格程序、严把质量,使项目不出问题出精品,不出差错上水平。
“这批援藏项目含钢量,充分体现了援藏干部的含金量。”当地干部如此评价。
工作中,由如林扑下身子和当地干部打成一片,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生活中,他与当地干部和援藏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干部提起他都开心地说:“我们和他是一家人!”
三年间,由如林与援藏工作队一起,圆满完成了援藏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援藏物资交接发放、援藏项目移交等重大活动,完成了聂拉木县318国道沿线村庄综合整治、县中心广场改造和店铺门面改造、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农科教培训中心、宗塔蔬菜基地、双语学校、新农村示范村、党建示范点、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重点援藏项目建设工作。工程关键时期,曾经20天时间连续下乡13次,每次都要翻越3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
一个个援藏项目,是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答卷。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依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援藏历练,人生最大财富
为什么援藏?每一位援藏干部肯定都被问过、也自问过这个问题。在由如林心里,援藏是一件神圣而又拥有无限价值的事业。在这个远离都市喧嚣,也远离都市繁华与便利的地方,高原升华了心灵,雪域重塑了意志。
回到烟台后,由如林先后任烟台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烟台市委副秘书长,莱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烟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烟台市商务局局长等职务。援藏历练,让他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工作中的挑战。
“苦不苦,想想翻山越岭进藏路;难不难,想想援藏那三年……援藏带给我的精神财富终身受益无穷。”由如林说。
回到地方后,由如林又先后两次进藏,再续援藏情。一次是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给聂拉木带来重大损失,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由如林带领有关部门前往救助慰问。他白天看望群众,晚上住在帐篷里研究救助方案,余震不断,工作不停。
2021年,时任烟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的由如林再上高原,组织烟台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向聂拉木县应急管理局、县防疫办、县教育局捐赠了价值2000万元的淼盾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云平台、疫情大数据人员追踪系统、电气火灾隐患监测系统,并无偿提供后续维修维护服务。同时,向聂拉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捐赠慰问金8万元。
重返高原,依然少年。再次踏上318国道终点处,再次站在圣洁的希夏邦马峰山脚下,再次站在中尼边境线上,再次见到10年前的藏族乡亲,他的心中波澜起伏,眼中噙着泪水。
“雪域高原,是我的第二故乡。格桑花,是我永远的眷恋。”由如林说。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