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三十年·三十人丨赵裕寿:用奋斗为援藏生涯写下最好的注脚

2024-11-06 14:35: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毅

  大众网记者 孙毅 烟台报道

  尽管离开聂拉木已经很多年,但对参加过援藏的赵裕寿而言,对聂拉木的爱和关注始终如一。

  听藏族的歌曲、看西藏新闻、关注聂拉木的发展动态,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尽管参与援藏只有三年时间,但对聂拉木的感情却从来没有中断。

  2004年,赵裕寿作为烟台第四批援藏干部的一员,来到了雪域高原聂拉木。在这里的三年,他不惧艰苦,用全心全意的奋斗为援藏生涯写下最好的注脚。

  直面困难,把问题转化为前行动力

  刚到聂拉木时的情形,赵裕寿至今记忆深刻。

  刚到聂拉木前两天,他便体验到高原反应的厉害。前两天基本没有睡觉,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睡一会儿便会被憋醒,动作稍微快一点就容易头晕眼花。

  出行也很不方便,从日喀则到聂拉木,不修路的时候需要8个小时,如果遇到修路就需要十几个小时。

  面对这样的困难,赵裕寿有自己的解决办法——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条件就是这样,与其责怪条件不好,不如努力去改变它。援藏干部来这里不就是为了聂拉木更好地发展吗?”

  在藏期间,赵裕寿摸索出一套工作和生活的方法:遵循高原地区运动规律,放慢动作,不急不躁;缺氧入睡困难,就起来看看书……通过这样的方法,他很快适应了聂拉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并迅速和群众打成一片。

  这套方法,还是他向当地群众“取经”学来的。刚到聂拉木不久,他带队下乡调研,遇到一位正在放牛的藏族牧民。牧民的悠闲自得和热情阳光启迪了他——学习当地群众生活方法、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心态,才能融入这里,进而服务这片高原。

  当时的聂拉木经常缺水缺电,冬天更是严重,水龙头常被冻住。工作组就提前留一壶水烧开,早晨起来后浇到水龙头上,缓开阀门再用水。

  抱着这样积极乐观的心态,赵裕寿不仅仅把聂拉木当成对口支援和工作的地方,更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从刚到聂拉木时吃不惯当地食物,到现在想起糌粑和牦牛肉会想念,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聂拉木人,更以心贴心的交流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同心而行,凝聚高原发展合力

  进藏前,赵裕寿带了几个小本子,作为工作日记。这是他从组织部门工作时就形成的习惯。

  作为聂拉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裕寿在藏期间主抓经济工作。为更好熟悉和开展工作,每天晚上他都会梳理一下当天的工作,总结提炼后记录下来,并规划第二天的工作。这个小本子平时就放在床头,便于记录和翻阅。

  3年下来,共积累了1000多条记录。每一条记录都是一项工作,只要读一读这些记录,赵裕寿就能回忆起当时的工作情形。

  有一条2004年11月10日去琐作乡的调研记录,让赵裕寿感慨颇深。当时,琐作乡的小学食堂和宿舍已建设完毕,但因尚未验收,孩子们吃饭和住宿都受到一定影响。调研现场,赵裕寿发现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冬季还穿着单薄的秋衣,生活条件很艰苦。

  为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回到县城后,当天他便召集开会,要求发改、财政、民政、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抓紧解决物资问题,短时间内解决验收问题,让孩子们食宿安稳。

  这一条条信息记录了援藏干部的工作,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也记录下烟聂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和招引对象温州商贸城负责人洽谈时,因对方时间紧张,想当天就见面洽谈。当时已是傍晚,聂拉木山高路险,当时有不开夜车的规矩。但藏族司机普珠听说这件事后,二话不说就启动车辆前往机场,靠着扎实的技术将该负责人安全接回。

  还有一次外出考察,因下雨道路泥泞,车辆陷入泥中无法前行。周边的藏族群众见到二话不说就招呼人来帮忙。时隔多年,赵裕寿还记得他们被喷了一身泥点子却憨厚朴实的笑容。

  正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让赵裕寿深切感受到汉藏群众之间的深切友谊,而这也成为他工作上的动力和助力。

  “藏族人民特别淳朴、善良,也很勤劳能干。只要我们劲往一处使,聂拉木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赵裕寿表示。

  精准发力,推动聂拉木可持续发展

  尽管已离开聂拉木多年,但赵裕寿仍关注着聂拉木的发展。获悉聂拉木饮用水改造项目完成后,赵裕寿很高兴:“这些年聂拉木的基础建设是一步一个脚印,变化很大。”

  援藏不是仅仅援三年,而是要不断夯实聂拉木的发展基础,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聂拉木土地广阔,畜牧养殖是传统产业。但牧民没有盲目扩张养殖数量,而是根据草场承载力,牛羊出栏20头,再补充20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在“输血”的同时,通过投资建设推动其“造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分管经济的常务副县长,赵裕寿主抓农牧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先后引进龙口一家运输公司,投资四五百万元,并购置了车辆;引进帮锦镁朵地毯厂,让藏毯成为当地一张名片;繁荣边贸市场,引进温州商贸城,年交易额最高达10多亿元。

  帮锦镁朵地毯厂的引进,赵裕寿倾注了很多心血。

  帮锦镁朵,与格桑梅朵一样,都是西藏高原上常见的花。地毯厂的创始人尼籍藏胞次旦,祖籍正是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得知对方有意回西藏办厂后,赵裕寿和工作组多次主动上门,介绍聂拉木的发展现状及潜力,并在政策和保障等方面给出切实的帮助。最终,“帮锦镁朵”扎根聂拉木,成为高原上一朵亮丽的“花”。

  对神猴藏药的成功改制,也是他和烟台第四批援藏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

  1992年,西藏聂拉木县充堆乡藏药加工厂成立,历经多年发展的企业如何突破瓶颈?在第四批援藏干部的帮助下,2004年,药厂开始改制,从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挂钩,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动性。改制后的神猴药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自治区级龙头企业。

  在赵裕寿的带动下,聂拉木县各个部门都树立了抓经济的意识,形成了跑项目的氛围。该县也通过实施重点项目会议调度制、责任追究制和三级负责制等机制举措,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成效。

  邀请温州商贸城到聂拉木投资时,商贸城负责人一度因县城缺乏建设用地而犹豫。为解决这个问题,赵裕寿带领援藏干部连续工作数日准备方案、协调土地,并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最终让这张“金名片”落地成功。

  前期工作有深度、向上争取有力度、部门参与有广度,赵裕寿和第四批援藏干部一起,推动聂拉木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援藏3年,第四批援藏干部共引进资金7000余万元,为聂拉木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援藏三年,能扎扎实实为聂拉木作些贡献,我从心里感到高兴。以后有机会,还要去聂拉木走走,看看那里的新发展。”赵裕寿这样说。

初审编辑:孙毅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