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开展暖心行动 让社会救助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4-10-15 12:14: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忠涛

  大众网记者 孙忠涛 通讯员 曲海艺 烟台报道

  2024年,烟台市坚持需求导向,立足提升困难群众便利指数和幸福指数群策群力,创新开展以线上“集成办”和线下“主动帮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改革实践,以主动救助、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为手段,探索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力“奋进普惠共享、文明善治的幸福之城”。

  上前一步,入户帮办让服务更优更暖

  主动发现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的第一步。怎样才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烟台市转变救助申请模式,按照“三个一”帮包模式,即常在村社走一走、常到家中看一看、嘘寒问暖帮一帮,让特殊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上门一对一帮扶。

  6月份,烟台市制定下发《“惠民生·暖民心主动帮办日”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围绕重残、重病等申请能力不足、申请不及时的特殊困难群体每月固定一日由工作人员采取入户联系的方式,主动上门进行救助政策宣传、救助诉求采集、集中帮办代办社会救助事项申报等,确保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及时精准的帮扶。

  初夏阴雨连连,但家住海阳市的王女士近日却一扫内心阴霾。王女士离异,子女随前夫生活,又因身患癌症,无法前往乡镇申请救助,对救助政策也是一知半解。通过“主动帮办日”行动开展,海阳市组建了由县镇村三个层级构成的“主动发现”网络,并吸纳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组成行动队伍,常态化“走街串巷”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一残一弱”,对其中的风险人群及时跟进,由基层工作人员上门送政策、帮申请、拓服务。王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经过前期摸排了解,王女士所在乡镇的工作人员很快来到王女士家中,详细了解她的生活状况和救助需求,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救助政策和办理流程,帮助王女士进行低保救助申请,又协调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唠唠家常、帮帮家务,让王女士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主动帮办行动

  主动帮办行动开展以来,像王女士这样享受“私人订制”救助服务的困难群众不在少数,这是申请模式创新下释放的救助红利。三季度,全市主动入户帮办290人次,其中,服务残疾人员142人次、重病人员134人次、其他困难人员14人次;协助办理低保申请205人次、特困人员认定29人次、临时救助申请43人次、因病致贫认定6人次、其他社会救助方式1人次;共办结218项申请,办结率达78%。

科技赋能,数字搜寻让帮扶更易更准

社会救助体系改革朝向分层分类建构的发展趋势迈进,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等迭代的数字工具掀起社会救助变革浪潮。烟台市抢抓信息化变革契机,聚焦救助资源分散等痛点堵点问题,从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确认等关键环节出发,全方面整合优化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全方位加强数据共享应用,全面开展“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主题集成服务,推动困难群众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14类低收入人口“精准核对”、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形成社会救助数据开放共享、部门协同的良好局面,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便捷办、准确办、集成办,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一件事”集成办

  “真的很感动!”家住福山区的张大叔激动地说:“几年前,我离婚了。可祸不单行,去年年底又遇到车祸把腿撞断了,没办法在原来的单位工作,孩子又上了高三,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更不知道该找谁。可还没等我找到政府,街道的工作人员就主动来到了我们家,帮我办理低保待遇,申请医疗救助,还帮孩子在学校申请了救助,真是太感谢了。”张大叔说起往事时不住地连连称赞,被及时的暖心服务所感动。

  今年年初,通过对“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和“省数字民政系统”中残疾、生存、户籍、疾病、教育等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判,福山区清洋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现在2023年2月至12月期间张大叔自负医疗费用超过9万元,还有在校读书的孩子要抚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工作人员立刻来到张大叔家了解生活情况,并按照主题集成服务要求,协助其按照“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告知、统一反馈”的事项流程便捷完成救助申请,并通过辖区救助顾问团队,链接慈善资源、社工和志愿服务,跟进个性化服务,以数字媒介为有救助需求的群众打通了既便捷又精准的救助渠道。

线上“一件事”救助申请

  今年以来,全市已分析比对重病、重残等低收入群体主动发现数据线索14.5万条,经入户摸排,新纳入救助保障对象2188人,临时救助482人,转介各类惠民服务3751人次,以“大数据预警监测+铁脚板丈量民情+服务链救助保障”填补了申请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未及时获得救助帮扶的救助“盲点”,双线联动,描绘出惠民生、暖民心的救助服务清单。

  一个小时,提速关爱让临时救助现时现地

  临时救助的制度定位是“救急难”,关键是要“快”。针对外来人口临时救助的应急性、过渡性特征,烟台市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对象,打破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按照“先救助后审批”的“绿色”通道模式,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实行快速救助,事后由工作人员补充完善相关手续。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流程帮助困难群众渡过生活难关。

  前不久,芝罘区民政局接到电话求助,户籍为黑龙江省的张先生因儿子早产,半年内花费医疗费6万元。为了照顾妻子,张先生无法外出工作,而孩子还要继续住院治疗4个月,家中已无存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接到求助信息后,芝罘区民政局立即启动紧急救助程序,第一时间联系了张先生所属的毓璜顶街道办事处,一同前往张先生家中走访,详细了解其家庭状况。经核实,张先生符合急难型救助条件,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他办理了临时救助手续。当天,1000元救助金就送到了张先生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从提出申请到入户核实再到获得救助,前后也就一小时。张先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临时救助的及时和高效。“在我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民政工作人员帮助了我,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坚定了走出困境的信心。”张先生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为3146人次实施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441.2万元,其中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1894人次;此外,全市13家慈善组织、13个项目入选全省“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计划金额392.92万元。临时救助的救急难、托底线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可感可及、更有速度的救助服务。

  一个小院,资源融合让救助有始有终

  临时救助不是终点,它是主动发现待救助群体的重要线索。那位一小时内接受临时救助的张先生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据了解,芝罘区民政局已将张先生一家纳入重点监测对象,积极动员整合社区工作力量、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爱心慈善力量,叠加开展“临时+常态”“基本+专项”“物质+服务”三类延伸帮扶,推动临时救助更好发挥“过渡”功能,不仅解了困难群众燃眉之急,更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而同样在芝罘区有一处小院,具象化了此类融合救助。

芝罘区首支“幸福家园”社区慈善基金在塔山小院成立

  芝罘区奇山街道塔山社区的塔山小院,充分发挥辖区党员干部多、公益资源多等优势。在党建引领下,践行民需项目服务法,瞄准困难群体“微心愿”,通过“慈善资源+社会组织+政府救助”多种救助资源帮扶的“链式服务”,以困难群众需求为着力点,对低收入家庭进行立体分析,分层分类匹配救助政策、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一方面,集结救助资源。塔山小院内成立了芝罘区首支“幸福家园”社区慈善基金和首家“慈善超市”,广泛聚集各类救助资源,逐步形成了“超市补基金—基金助创投—创投设项目—项目做服务—服务创品牌—品牌强超市”的循环资源发展模式,打造出社区党委领办、社区社会组织运营、社会爱心企业捐赠、居民广泛参与的“弱有众服”救助模式。另一方面,摸清群众需求。打造135网格服务阵地,探索建立“两横两纵网格服务工作法”,做实“1+X+N”工作体系,全面增强网格力量,统筹网格内“两代表一委员”、楼长、社会组织、志愿者等“N”类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对辖区内低保、低边家庭,尤其是“老养残”等特殊困难群体定期走访摸排需求,先后征集“微心愿”62个,通过发动慈善组织、社会爱心企业认领,已有23个困难家庭得到了切实有效的帮扶。同时,为扩大“微心愿”项目成效,小院孵化烟小暖公益发展中心,开展“老友暖心小屋”服务项目,打造邻里互助场景,为困难群体中的残疾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帮扶和情感关爱,不断提升困难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小院内植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功能,引入普助、毓暖等5家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需求,精心设计“失独老人慰藉网”等结对帮扶救助服务项目13个,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走出一条集主动发现与多维救助于一体的困难居民帮扶“暖心路”。

“老友暖心小屋”里的公益理发活动

“小塔阅读”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一个项目,让特困老人不再孤独

  一声“大叔大姨”、一杯热茶、一段家长里短,“普觉安宁疗护精神关怀公益项目”的志愿团队和心理老师来到特困老人身边,以聊天方式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兴趣爱好、心中愿望等,也倾听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帮助特困老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照料,精神上也能获得更多关怀。

“普觉安宁疗护精神关怀公益项目”的志愿者正在开展陪伴服务

  据了解,山东普觉公益基金会在烟台市开展的“普觉安宁疗护精神关怀公益项目”,主要通过示范带动和走访关爱两种途径,开展对特困老人在内的有疾病、残疾或独居老年群体进行慰藉服务。一方面,创设安宁疗护精神关怀培训示范基地,凝聚带动更多社会公益力量关注特殊困难群体,“抱团”开展关爱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诊疗+人文关怀”的模式,集中在芝罘区、莱山区两地常态化开展走访帮扶活动。目前,已组建包括9名心理学老师、2名法律顾问以及80余名志愿者在内的公益服务团队,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为特困老人等老年群体带来了温暖关爱和多样服务。

初审编辑:孙忠涛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