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医星康源:养成良好习惯 预防幽门螺杆菌

2022-01-25 07:54: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妍明

  大众网·海报新闻 烟台报道

  近日,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真的那么可怕吗?感染了会有什么症状?如何检查自己是否感染?如何预防感染呢?烟台医星康源带你解读。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菌,一般生长在胃中。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可发生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极少部分患者可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胃MALT淋巴瘤)。幽门螺杆菌胃炎已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内容显示,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也就是说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被列为致癌物是不是很可怕?

  其实,这并非幽门螺杆菌第一次被列为致癌物,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因素。

  但是要澄清一些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是指证据的强度是I类,并不是致癌效应的强度,因此I类致癌物≠一定致癌。实际上,酒精是I类致癌物的第一位,幽门螺杆菌是第四十位,同时常见的致癌物还有咸鱼、太阳辐射、煤烟等。

  因为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元凶之一,又被列为明确致癌物,很多人会觉得如果感染了就很可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定会得胃癌,更不等于已经得了胃癌,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慌。定期做好体检筛查,如果是幽门螺杆菌阳性,那么尽早治疗根除,就可以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什么症状?

  很多人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但一般不会引发症状或出现其他问题,所以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发现。

  但有时感染后可引起病变、产生症状,比如: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小肠的起始部分)溃疡、胃癌。如果感染后产生了溃疡,常见的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少量进食后即产生饱腹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能出现大便呈深色或黑色。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不会传染家人?

  幽门螺杆菌可能会传染给家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以下几种方式有可能也会感染:如果碗筷清洗不干净,残留有幽门螺杆菌,就可能会感染。感染患者与其他人接吻时可能会传播。饭前、便后不洗手,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可通过唾液和呼吸污染枕头、毛巾、杯子等生活用品,造成感染,所以应尽量分开使用生活用品。

  有没有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

  有。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大便检测;活检:通过内镜取少量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呼气试验:即让受检者饮入一种特殊液体后检测其呼出的气体,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检查方式。

  目前幽门螺杆菌是无法在家完成自测的,无论哪种检查,都需要在医院或专业机构完成。

  感染了但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如果没有症状,根据个人意愿,也可以选择暂时不予治疗。

  但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治疗,比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者等。

  但是从预防胃癌的角度来讲,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治疗。因为在没有发生萎缩性胃炎之前根除,几乎可完全阻断肠型胃癌的发展路径;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伤害,一旦感染,100%会有胃黏膜损伤;很多胃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包括胃癌的前期也没有特异性症状;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

  近几年胃癌筛查相关指南推荐35岁以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都应做一次胃镜检查;40岁以上,不管有无症状,都建议做一次胃镜检查;其后,根据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情况再确定胃镜复查时间。

  不要夸大幽门螺杆菌的害处,也不能忽视它的致癌风险,即便是1%的风险,放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100%。所以对于胃癌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唯一目前能够确认的、最可控的一个因素。如果在感染初期治疗的话,就能大大降低胃癌的风险。一般认为,18—40岁根除,收益最大。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理论上讲很简单,只要不让这种细菌进入口中就可以预防。但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餐具定期消毒、实行分餐制、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等,这些是预防该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此外,父母与儿童的餐具也应分开使用,更要摒弃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或将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的习惯。根除后的患者一样也要注意预防日常亲密接触造成的再次感染,因此,家人一同治疗是避免相互传染、再次感染的关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姚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