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的杀手——肝癌

2025-02-18 16:56: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慧慧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赵洁 烟台报道

  胶州的龚先生(化名),一直以来身体硬朗,日常饮食规律,胃口颇好,还热衷于和朋友聚会小酌,有时一个月甚至能喝醉几回。他每日按时上下班,生活看似平静而规律。

  然而,近一个月,他右上腹莫名疼痛,起初并未在意,但半年前姐姐因肝癌离世的阴影,让他逐渐紧张起来,遂前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痛心,B超显示他不仅肝硬化,而且肝癌已经发生肝内转移,AFP值大于1000U/L 。尽管经过一个月的全力救治,龚先生还是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为什么龚先生此前并无明显不适,就医时竟被查出肝癌晚期?原因就在于肝癌是沉默的“杀手”。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报告:肝癌在我国发病率位列第四,死亡率位列第二,每年新发病例近37万;研究表明:超过8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相关,并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什么是肝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我们常说的肝癌仅指HCC。

  肝癌早期为何难以发现?

  和身体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肝脏是没有任何痛觉神经的。当肝癌很小的时候,在肝脏当中生长,我们是感受不到任何疼痛的。肝癌的早期表现往往都是些毫无特点、没有指向性的症状,比如:消瘦、乏力等。如果不通过专业的医学检查,肝癌早期是很难被我们感知的。随着肝癌的不断发展,就会因为肝脏体积增大,使得包在肝脏外面的肝包膜被撑大,而肝包膜是有痛觉神经的,而这时往往已经是肝癌晚期了。

  哪些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有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史,尤其年龄>40岁的男性,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过度饮酒、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经常进食隔夜饭菜或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患血吸虫病等人群;近年来有研究报告指出:药物性肝损伤、肥胖、糖尿病、吸烟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肝癌能及早防范吗?

  (1)乙肝是导致肝癌最重要的病因,尤其是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更应积极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结合病情建议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

  (2)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切勿盲目服药,至少每半年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高灵敏乙肝病毒定量检查。3-4个月复查甲胎蛋白、腹部彩超检查。(3)发现肝内直径1cm~2cm或大于2cm的结节,尤其是合并肝硬化者,定期进行AFP、动态增强CT、每2~3个月行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腹部彩超、增强CT、MRI检查,必要时行病灶穿刺活检。(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女性多见,但男性和肝硬化是PBC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需每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和甲胎蛋白。(5)嗜酒者,应戒酒,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硬化者,在戒酒的基础上每3-6个月复查一次。(6)脂肪肝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减轻体重,定期监测腹部彩超、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硬度值及脂肪变检测,出现肝纤维化时更应重视。(7)积极治疗丙型肝炎。

  肝癌是由多种因素(如:乙肝、嗜酒、肥胖)引起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不易发现。高危人群应每半年筛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早发现、早治疗。

  医师简介

  范天利

  主任医师,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北院区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青岛市知名专家。

  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课程系主任。

  擅长各类肝病、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氏杆菌病、出疹性疾病、发热待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诊治。

  2017-2019年度青岛市感染性疾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获青岛好医生、青岛市十佳医生、青岛市最具影响力百名医师等荣誉称号,以及青岛市最美医师提名奖。

初审编辑:姚辉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