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丨寒露:秋意浓,凉风习,早晚清寒勤添衣

2024-10-09 15:57: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慧慧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赵洁 烟台报道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相对于“白露”而言,“寒露”期间气候更凉,气温更低,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和转折。寒露预示着深秋的开始,万物也随着寒气的增长逐渐萧瑟。

  寒露节气后,日照减少,昼夜温差扩大,早晚略感寒冷,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疼痛、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在这个时节都容易找上门,所以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百病由寒生,此时养生要注重保暖,还要注意防秋燥。

  脚不宜露

  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因寒气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体内的,而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更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因此寒露后不要赤脚露腿,以防“寒从足生”。每天晚上可以取生艾叶20克,加适量水煮开约20分钟,放置至温热时泡洗足部约20分钟。泡脚能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缓解疲劳。尤其对于秋冬手脚冰凉,容易上热下寒体质的人,晚上常泡脚,可祛虚火,助睡眠,通经络,温暖全身。

  添衣保暖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尤其早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穿衣保暖。比如,头颈部易受寒气侵袭,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腰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受寒容易导致气血瘀滞,引起腹泻、腰酸背痛等症。出门不妨戴条围巾、穿件马甲等,重点保护好这些部位。对于一些患有风湿骨病的中老年群体,降温后还要尤其注意保护膝盖等关节。

  适量运动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寒露节气在元稹的笔下,诗意盎然,栩栩如生。确实,秋季气候宜人,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养生上宜早睡早起,可通过散步、慢跑、登山、太极拳、八段锦等活动适当锻炼,帮助身体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以及身体的抵御能力。

  灸脐养秋

  艾灸是个四季皆宜的养生方法。艾草性温,通过火力透过皮肤,具有温通经络、益气养血的治疗功用;神阙穴位于肚脐,与肠胃相邻。艾灸神阙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去除腹部的寒湿邪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进而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不适。

  养阴防燥

  寒露时节,天气干燥,这个时节容易伤津伤肺,出现干咳、咽痒等症,应侧重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多吃些百合、银耳、粳米、山药、秋梨等有益胃生津的食物,还可以吃一些如松子、花生、板栗、莲子、白果等种子类的食物,补肾益气。

  秋季空气干燥,提倡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补充人体水分,同时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能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此外,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市北院区中药房窗口还推出了节气养生中药茶饮系列“三花安神茶”。该茶饮由合欢花、玫瑰花、菊花、酸枣仁、茯苓等药味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宁心、安神助眠等作用,针对秋季情志不畅、肝血不足、睡眠不佳的人群,具有调理作用,欢迎就诊患者前来免费品尝。

初审编辑:姚辉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