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探底后沪深两市展开一波反弹行情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2013-06-21 09:31:00
原标题 【重融资轻融券格局亟待改变】
记者 曹中铭
自去年12月初探底以来,沪深两市便展开了一波反弹行情。
在多种概念、题材等的刺激下,创业板表现当仁不让,近87%的涨幅将深市主板、中小板以及沪市主板远远地抛在后面。当然,在板块效应下,创业板个股的上涨无需多言,沪深主板同样有表现神勇者,鹏博士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鹏博士股价飙升的背后,融资买入功不可没。来自同花顺的统计数据显示,从5月1日至6月4日,鹏博士融资买入金额高达61.26亿元,位列两融标的股第一位。
A股市场向来都有“重融资”的传统,这一点在融资融券上同样暴露无遗。自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重融资,轻融券”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常常是,融资余额往往占据两融余额的95%以上,有时甚至超过98%,而融券余额的占比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在目前,这一格局丝毫也没有改观。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两市融资余额高达2223 .32亿元,而融券余额仅为33.42亿元,融券余额占两融余额比例不到1.5%。
毫无疑问,高达2200余亿元的融资余额对今年以来的股市特别是某些个股起到了助涨作用。但也必须认识到,融资用来买股票的资金,“迟早是要还的”。囿于融资业务本身的特性,在融资者融资买入股票做多的同时,其亦成为一位潜在的做空者。在两融业务严重不成比例的背景下,如果2223.32亿元的融资余额全部偿还,其将对股市形成较大的压力,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今后融资余额规模的不断扩张,如果融券业务不能同步跟上,那么巨额的融资余额就有可能形成“堰塞湖”,进而增加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两融业务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2010年末两融规模为127.72亿元,2011年末为382.07亿元,2012年末两融余额增至895.16亿,6月初的两融余额则高达2256.74亿元,连续三年成倍增长。然而,真正增长的是融资余额,融券余额的增长对市场的影响很小。
事实上,两融业务呈现“跛脚”格局不仅体现在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严重不对等上,也表现在转融通业务标的股票的数量上。今年1月底,两融标的股票从此前的278只扩容至500只,然而在2月28日转融券试点启动时,其初期转融券标的股票只有90只。这意味着如果券商本身不持有90只标的股票以外的其它可融股票,投资者的融券将无法进行;也意味着A股的做空时代还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推进转融通业务时,采取的是转融资先行的策略,实际上是在鼓励做多,“防范”做空。
过分地注重两融业务中融资业务而忽视了融券业务,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即使监管部门在两融业务中鼓励投资者做多,但在股指期货已推出运行的背景下,盲目融资做多无疑将放大投资风险。笔者以为,两融业务不仅标的股票应扩容至更多的上市公司,转融券业务的标的股票也同样应该与转融通标的股票“并驾齐驱”。两融业务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也才能走得更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