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众网
大众信箱
用户名:
密 码: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首  页 | 新  闻 | 山  东国  内国  际体  育财  经烟  台| 蓬  莱

         便 民 | 女  性娱  乐 | 健  康图  片汽  车 | 房  产论  坛 | FLASH

      您的位置: 财经速览

何祚庥:穷人太穷,应得权利还是应得矿难?

2005-12-13 08:55:24

   曹林

  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刊出了对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专访,专访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何院士对矿难的看法。何院士的观点是,中国如今的矿难频发难止,平均每天死亡超过100人,“这没法避免,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太穷了”——主要是穷,而不是腐败。为什么工人能接受较低的工资、较危险的条件?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不是不知道啊。那为什么还接受?因为不接受活不下去。何院士声称“只能怪他们不幸生于中国”。

  矿难不止源于老百姓太穷?这让人想起前不久北大教授林毅夫的观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当下中国社会似乎游荡着一种理论幽灵,即利用精英话语霸权遮蔽权贵的道德责任,把诸种矛盾推给无力表达的穷人,归咎于“穷人太穷”的现实国情。

  穷人太穷,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这是社会的不幸,更是人的不幸,但能用这个不幸的现实来解释“矿难不可避免”吗?能让这些最不幸的人承担“避免矿难”的道德责任吗?“人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是社会的耻辱还是穷人的耻辱?

  写到这里,想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玛蒂亚·森关于“应得权利”的观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饥荒,导致底层人民的不幸?森通过研究发现,用缺乏食品来解释饥荒是行不通的,历史上所以有许多饥荒发生,并不是因为物品十分匮乏,而是因为社会藩篱的存在,弱势群体对食品的应得权利得不到制度安排的保护,于是就发生了一方面食品并不缺乏,一方面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人大规模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道灾难。森发现,基于应得权利的制度化,民主制国家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贫困,根本上是应得权利的贫困。

  矿难,与饥荒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同构性。用森的应得权利理论审视矿难可知:正是矿工应得权利的贫困,而不是矿工本身的贫困,才导致了矿难频发。正如饥荒的发生机制那样,物质贫穷并不必然导致矿难,只有权利贫困才必然引发矿难。

  基于生活的贫困,穷人应该享有这样一项应得权利:免于“较低工资、较危险工作条件”的强制——也就是说,应该让他们免于在“要么全家饿死”与“要么从事高危工作”间进行两难选择。物质的极端贫困,决定了他们的选择空间非常小、选择自由非常贫困。有学者形容穷人的脆弱“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他们缺乏与老板进行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方面,政府应该承担起积极的监管责任,保证穷人能有一种安全的工作环境。

  歹徒用刀逼着你,要么交出钱,要么就选择死——看起来你似乎有选择的自由,其实你并无选择。同样,贫穷的矿工面对危险的矿井也是如此。一个负责任的安全部门,是不会置矿工于这种弱势的选择地位的。而何院士“穷人太穷使矿难不可避免”的逻辑起点,恰恰是置矿工于两难困境中,应得权利被遮蔽。

  物质上的贫困,表明穷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他们是不应该承担起“避免矿难”的道德责任的。相反,“避免矿难”应该是穷人“坐享其成”的一种应得权利。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部门和人,从矿长,到地方政府,到监管部门,才是“避免矿难”的积极责任者,他们有责任通过制度安排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陷矿工于危境,就是他们的失职,把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矿工拉上“安全自负”的责任烤架,这是非常可耻的。

  中国煤矿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归咎于穷人的物质贫困,还是应得权利的贫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如果是前者,穷人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是后者,矿主和安全监管部门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是前者,中国矿难的抑制将遥遥无期,因为穷人的脱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果清楚地看到后者,看到穷人应得权利的贫困,遏制矿难才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到的希望。

                                                                              中国青年报

                                                                          编辑: 余梁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上一条: 十一五规划重点还是上项目 科学发展观成空话?
 下一条: 林毅夫揭建设新农村幕后:“经济学家五论”太高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 闻 搜 索

关键词: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