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邹金利 通讯员 于洋 烟台报道
共青团莱州市委围绕青年需求,拓展夜校阵地、丰富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持续跟踪服务,在全市青年中掀起了“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热潮。
拓展阵地“聚”青年。按照“汇聚青年、开门办校”的工作原则,以团属“青春社区”为主阵地,积极整合文化馆、职工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3处党政阵地,主动拓展咖啡馆、花店、健身房、书社等青年常去爱去的社会阵地,打造“1+3+N”的夜校服务阵地新格局,充分满足不同青年的差异化需求,为青年提供丰富学习空间与互动交友阵地。
多元课程“引”青年。坚持用户思维,主动问需问计,通过线上问卷、课后访谈、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征求青年意见建议,成功开发非遗传习、花艺DIY、甜蜜烘焙等30余节青年喜欢、领域广泛的课程,灵活采取入门体验、系列进阶、专题提升等方式,满足青年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提升课程吸引力。
选培师资“助”青年。多渠道选培夜校师资力量,通过“组织一批、聘任一批、招募一批”等方式,组建夜校“教师库”,助力青年学习成长。依托团内师资力量,组织党校、文旅、工会、妇联等现有培训资源进驻夜校,充实工作力量。积极发掘聘任乡村好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典型榜样和短视频达人、花艺师等新业态群体,担任夜校授课讲师,提升专业化教学水平。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联合教培机构、社会组织、体育场馆等,以市场化合作方式招募优质师资,助力夜校持续稳定发展。
跟踪服务“惠”青年。坚持跟踪问效,构建夜校青年微信群10余个,覆盖青年500余人。通过线上分享、线下互动等方式,为青年群体提供岗位推介、政策解读、购房对接、婚恋交友等服务,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
下一步,共青团莱州市委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精准对接青年需求,丰富课程种类,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品牌建设与宣传,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优化阵地建设,推动青年夜校持续健康发展,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平台。
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