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浦东交响》:用音符书写浦东改革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韩君怡   2018-09-29 16:49:00   作者:韩君怡

  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红色的记忆历久弥新、山歌的音调不绝于耳、希望与梦想始终步履不停……9月10日,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浦东交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在中国交响乐团特邀指挥家陈燮阳的精彩执棒下,从多个维度展现浦东之风采,奏响浦东踏浪弄潮、奋进新时代的精彩乐章。

  不断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交响乐团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方向;组织作曲家深入基层采风,汲取灵感与创作养分已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的一种工作常态,正因此,该团陆续创排出《哈尼交响》《南音交响》等一部部生动鲜活的音乐作品,广受好评。

  《浦东交响》的诞生同样得益于此。中国交响乐团分别在今年1月及4月组织叶小钢、邵恩、郭小笛、杨帆等8位“老中青”三代作曲家赴浦东实地采风,深刻感受改革开放为上海带来的巨变,同时近距离体味上海的历史人文底蕴及传统民俗特色。作曲家们为《浦东交响》谱写了交响序曲、交响音画、钢琴协奏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呈现出他们眼中迅猛发展、开放多元、底蕴深厚、浪漫多彩的浦东。

  开场作品交响序曲《旭日东升》中,庄严稳重的鼓点不疾不徐地展开,生动刻画了象征着希望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画面。作曲家邵恩在随后的快板乐章中融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民族音乐元素,旋律欢快灵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

  浦东山歌发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田头,流传至今有近千年历史。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的沪剧与锣鼓书就渊源于此。沪剧曲调优美,极富江南乡土韵味,被亲切地誉为“上海的声音”。郭小笛创作的《浦东山歌回旋曲》中,巧妙运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浦东老山歌《春牛歌》《一把芝麻》《踏车山歌》与童谣《月光光》等作品,使之与交响乐语汇相融,还尝试了类似锣鼓书的打击乐元素与管弦乐配合等创作方式。赵石军的交响音画《浦东景》融入沪剧的曲调、行弦等元素。在采风的过程中,热爱沪剧多年的赵石军得知浦东川沙正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后非常兴奋,向当地的沪剧传承人探讨切磋,虚心求教。“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耐心指点,我能够从根源处寻找沪剧之精粹,并在作品中运用这些元素,完成一次‘美’的表达。”赵石军说。

  音乐会上半场以一部长达15分钟的钢琴协奏曲《天际》作结尾,青年作曲家黄恺然介绍,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参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与以往有所不同,中国交响乐团来浦东采风更多关注人文底蕴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所以在作品中,我着重描绘铸就‘大飞机梦’的筑梦人,歌颂每一位创造改革开放奇迹的辛勤劳动者。”黄恺然说。青年钢琴家谭小棠则以精彩的演奏传达出乐曲中的浓烈情感。

  音乐会下半场采取大型套曲“交响曲”的形式,由杨帆、叶小钢、王喆、李劭晟4位作曲家分别创作4个乐章。第一乐章《足迹》,杨帆从参观张闻天故居等地获得灵感,以人文视角回顾浦东的红色记忆与往事,大气磅礴的曲调展现上海百年历史风云变幻;第二乐章《迅疾》,叶小钢以欣然明快的节奏表达浦东如急风骤雨一般的发展变化,赞美浦东改革创新的壮美历程;第三乐章《遇见》,王喆在旋律中融入老上海“铛铛车”的铃声等生活元素,展现浦东的朝气蓬勃及海派文化的浪漫情怀;第四乐章《希望》,李劭晟用铜管乐塑造了如瓦格纳式的英雄主题旋律,并且在配器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万花筒般的乐队效果抒发对新时代的憧憬和面向未来的豪迈自信。

  “我们的父辈一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浪前行,塑造新生力量,推动社会进程。他们拼搏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了我很大启发。” 李劭晟表示,时代需要英雄,充满希望的未来同样需要英雄发挥重要作用。

  在音乐会后举办的创作座谈会上,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作曲系主任叶国辉,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王宁,国家一级作曲莫凡等专家对整场音乐会及所有曲目表示肯定与赞赏,同时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的建议与意见,如对作品的标题再斟酌与明确;抓住作曲写作规律,寻找最恰当的转折动机;调整结构铺陈,加强段落之间的强弱对比;提高音乐的流畅度、精致度与加强音乐的画面感等。

  作曲家关峡表示,好的作品不仅入耳入心,并且要释放作曲家鲜明的个性,希望作曲家们特别是青年一代,不断提升自我要求,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个性。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张艺也寄语青年作曲家,希望他们提高作品的交响性,反复打磨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

  据悉,打磨修改后的《浦东交响》将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参演作品于9月30日在北京上演,用交响语汇凝练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奔流不息的壮丽画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献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