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教育 > 声乐合唱类

怎样唱歌最省力?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屈歌   2015-11-22 09:59:00   作者:屈歌

  怎样唱歌最省力?用通畅的嗓音唱歌最省力。严格讲,这是个不太准确的说法。因为“通畅”多用于描述道路、管道等没有羁绊而畅通无阻的状态。此处直接把它用于修饰人体发声系统运行“无形的”结果——嗓音上,已然偏离了“通畅”的原意。但事实上,人们往往是以通感为原则,借用其他感知觉名词术语对声音加以描述,如“苍白的”(视觉)、“甜美的”(味觉)、“粗砺的”(触觉)等等。准确说,此处的“通畅”实指发声声道的通畅,而由这种通畅声道发出的声音,主观上听起来较为平滑顺畅,没有紧缩压迫、束缚羁绊的感觉,因此被称为“通畅的嗓音”。

    为什么说通畅的嗓音最省力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通畅,为嗓音共鸣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

    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听起来音量很小、近似于噪声的“噗噗”声,这种声音也就是我们所听到嗓音的声源。仅靠这种声音的强度是不足以把嗓音传远的,此时良好的声道共鸣就显得尤为重要。保证声道共鸣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声道的通畅。声道不够畅通,所发声音就会比较单薄、虚弱、苍白,嗓音就可能表现出缺乏应有的响度与丰富的泛音。这和一支压扁的号筒发不出最好的声音是同样的道理。

  在长期的发声实践中,歌唱与戏曲领域的艺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并积极利用这一发声规则。现代医学有关发声器官解剖的知识被国人普遍接受后,由声道通畅进而声音通畅的概念在歌唱理论中更是深入人心。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其评判歌唱声音的八字箴言“通、实、圆、亮、纯、松、活、柔”中,就把声音的“通畅”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嗓音的通畅呢?对此,声乐理论提出“打哈欠”、“松开牙关”、“吸着唱”等较为生动形象的解决方案。日常言语交流用嗓时,当然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

  但即使是专业歌手也需要注意的是,试图用这些方法扩大声道空间,以实现嗓音通畅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做这些动作的“度”。发声时没有上述发音动作不利于轻松发音,但如果动作过度,非但不能省力,反而会对发声产生一定的制约。如,“打哈欠”这个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吸气时口腔张开的程度由小到大,经历开始张口吸气到口腔张到最大、气息吸满,到这种最大化状态的停顿、保持,再到呼气、口腔逐渐闭合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那么,只是简单说,用“打哈欠”的方法就可以使声音通畅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并且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应该使用哈欠过程中诸多环节中的哪一种状态呢?后来的声乐教育家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把“打哈欠”的提法发展为“半打哈欠”,主张使用哈欠过程中从开始张口吸气,到吸满气——这个过程中途时腭咽部的状态,这样前后虽一字之差,但其表述就更为准确了。

    通畅,弱化了声道壁的吸声效应

    声音自声源发出后,除了一部分声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转化为热能外,还要受到空间内物体及空间四周材料的吸收——即吸声。人类嗓音发声也不例外,声带振动的声音经喉室、会厌进入咽腔、口咽腔、口腔、有时还有鼻腔,并最终经唇部辐射后发出。在这个传播“道路”上,嗓音经过的并不是一马平川的阳关大道,而是“遍布坎坷”、宽窄不一的崎岖管道。而且这个管道不同部位的四壁,由于肌体组织不同而具有不同声音粘滞力,对声音的吸收程度亦有不同。一般而言,声场中的物体密度越小、表面越粗糙、越多孔蓬松(如房间吸声装修所用的吸声棉),其吸声系数越大,对声音的吸收程度越大;相反,密度越大、表面越光滑(如四周坚硬墙壁的空房子),其吸声系数越小,对声音的吸收程度越小。

  为了获得最大的发声效率,使嗓音发声更省力,人们往往力图寻找并运用这样一种办法——尽量避免嗓音传播过程中被四周肌体过多吸收而损耗严重。为获得“通畅”嗓音而进行的生理调节,正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一需求。如,声道保持通畅时,负责喉部吸气扩张的肌肉使声道空间增大,这样一是增加了嗓音共鸣的空间,二是增加了声道壁的表面张力、弱化了声道壁的吸声效应,从而保证嗓音的有效发出。

  导致嗓音费力的表现主要有:

  1)喉室不当收缩。喉室是指声带之上、假声带之下长约2厘米的小管,对形成嗓音音色有较大贡献。大声高喊或演唱高音时,容易出现喉室收缩不当问题的原因在于:此时喉室长度与管径被压缩,假声带向中间位置收缩靠拢,像是在正常振动的声带上,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人为增加了嗓音发声的阻碍力,严重影响嗓音的发声效率。

  2)会厌抬举不良。会厌是位于气管顶端、表面披覆软组织的生理部件,它是气管开关的“大门”。吸气与呼气时,会厌抬起,气管与口咽腔连通,空气得以顺利进出;吞咽食物或水时,会厌下落,紧紧封住气管入口,防止食物颗粒进入气管。会厌形态与运动情况对发声有较大影响,如果说会厌形状无法改变的话,通过合理训练,使会厌抬举更充分、更有力,则是保证声音通畅的可行之法。

  3)软腭抬举不积极。软腭,即腭的后三分之一部分,表面覆盖粘膜,质地很软,吸声性强。嗓音发声时通过“半打哈欠”等常见动作,适当抬举软腭,加大其表面张力,既可增加共鸣空间又可减弱其吸声性。

  4)口腔打开不足。口腔打开不足不仅是制约声道通畅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字音清晰度的重要原因。用嗓发声时,始终保持牙关松开对于实现嗓音省力目标,甚是必要。

    通畅,可消解喉部肌群多余收缩力

    通畅的声道不仅可以增加嗓音共鸣空间,客观上还可以消解或抵消面对大声、高音发声任务时,下意识产生的喉外肌的收缩力。如高声喊人或费力唱高音时,没有经验的人会表现出青筋迸出的费力状。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合理利用嗓音发声规律,而勉为其难地冲击高强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喉外肌乃至整个头颈部、胸部肌肉组织过度用力且相互抵牾的外在表现。这种用力方式,往往会为嗓音发声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增加发声负担,不利于嗓音省力。有经验的歌唱家或戏剧家会合理调节发声器官,运用“吸气”、“打哈欠”等生理动作,充分发挥腭帆肌组提起软腭、扩张声道的功能。在这种状态下歌唱,可在很大程度上对由外层肌群(如咽缩肌组使咽腔缩小,提咽肌组可使咽部提起等)运动所产生的“不良力量”加以消解,最终实现轻松发声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嗓音发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出某种语言以实现顺畅的信息传递(歌唱也不例外)。语音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元音需要不同的声道形状,如“a”元音需要舌位放低、口腔充分张开;而“i”元音则是舌中后部向上隆起,与软腭形成一条窄窄的缝隙,嗓音经过这种声道才能发出准确的“i”。看到这里,也许您会问:既然发“i”元音需要这种“窄缝”,是不是就不可能发出所谓“通畅”的声音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解剖学由下至上把声道分为喉咽、口咽与鼻咽三部分,其中前文所述保持喉咽通畅的原则适用于任何元音(包括窄元音“i”等与宽元音“a”等);鼻咽部分仅在发出鼻音声母(m、n)或韵尾(ng)时才会通过降低悬雍垂、打开口咽与鼻咽的通道而被使用;可变性最大的是口咽部分,此部分也是咬字吐字、形成言语与语言的场所。其中靠近咽壁与软腭的一小部分,需要保持适当抬举的积极状态,由舌根向前的大部分为“喉、牙、舌、齿、唇”等各调音器官,会依据所发音节中的具体音素(元音和辅音)做出相应的调控动作,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声道形状。此时的“通畅”应该是在保证所发元音需要的、总体声道形状下的适当空间扩张与“通畅”。这也是要求歌手在高声区演唱时,尽可能用张口的方式演唱“i”等窄元音的原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