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
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获得的证书
倪东(左3)在“正气烟台”第四届见义勇为颁奖典礼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丽梅 通讯员 刘铭 烟台报道
从烟台市芝罘区烟台山码头到莱山区烟台大学海水浴场码头,一共6个码头,海岸线长18公里,近20公里近海海域,一天24小时不停歇地守护这片海岸的安全,你能坚持多久?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我们已经坚守了25年,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护这片海岸的安全!”
从1997年到2022年,从2022年到更遥远的未来,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是沉默的守护者,如同灯塔一般,扫除危险的阴霾,带来希望的光芒,他们用义务守护烟台18公里黄金海岸线的仁心善举,谱写了烟台动人的海岸诗歌。
目睹生死离别 萌生义务救援初衷
倪东是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队长,也是创始人,1997年,发生了一件让他此生都无法忘记的事情,“那年夏天,我开着一艘小游艇在第一海水浴场招揽生意,听到有女声大喊:‘救救我儿子,救救我儿子!’我二话没说前往海域救人,来回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打捞上一个小男孩,可惜没能救活。”
倪东清楚地记得男孩才12岁,也清楚地记得男孩母亲失声痛哭的模样,这件事在他脑海中深深扎根,同时,一个想法也在心中慢慢萌芽:我为什么不能开展义务近海救援工作呢?
从那之后,倪东和弟弟倪西自掏腰包,购入两台摩托艇,开始了近海义务救援。接到呼救电话,两人凭借丰富的海上驾驶经验,摩托艇速度快的优势,第一时间赶往呼救点,争分夺秒开始救援。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我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救人、去发挥能量,为社会做贡献。”倪东说。2002年的某天晚上10点20分,倪东接到了呼救电话,在栈桥附近发现一位女同志漂浮在海面上。倪东临危不乱,首先派距离最近的码头船长开艇前往相关海域,他马上驾驶车辆,连闯两个红灯,赶到栈桥码头。
“当时救援了将近40分钟,还没找到人,我心里一听这哪行,快一分钟就多一分希望。根据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当时的风向,我让船长驾船回码头,我上船去搜救,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漂在海上的女同志。”上岸之后,倪东马上对女同志进行控水、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直到女同志突然挺直坐起,他才松了一口气。“当时看到人救过来了我们都挺高兴,谁知道她马上吐了我一身,我当时心想着,脏点就脏点吧,人救回来就行。”结束搜救工作,时间逼近凌晨,载着一身寒冷与疲惫,倪东慢慢驱车回家,但心里却像正午的阳光,暖和和的。
25年见义勇为、义务搜救,倪东逐渐被社会看见,被评为烟台好人,“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说实话我也没想到自己身上有这么大的能量,能为社会做贡献,我特别骄傲。” 倪东笑着对记者说。
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队员
一人之志转为团队之力 成立义务救护队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为更好地守护烟台海岸线的安全,倪东呼吁公司上下员工一同参与海上救援中去。从1997年义务海上救援工作开始,到2015年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成立,再到如今,经过25年的发展,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现拥有船长30余位、专业救援队员50余位、各类搜救船舶50余艘、游船码头6处。倪东把守护海岸线的初衷从一人之志发展成为全队之志,为烟台打造了一支雄姿英发的“海岸勇士”。
为了保证团队的专业性,东顺救护队开船船员必须取得小型船驾机员证书。为了让团队时刻保持救援的最佳状态,让“救援”形成本能的肌肉记忆,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远赴宁波、青岛参加国家应急救援演练。每年开春,东顺救护队的队员们会参加烟台海员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平日里,救援队也会组织应急演练,请红十字会等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阴雨天等不宜出海的日子,救护队队员便进行集中培训,从海域具体情况到驾船技能再到水中救援技巧,倪东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人掉入海中,往往会失温,加之海中礁石暗生,容易造成擦伤。为了抢夺救援的黄金时间,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准备了毛毯、药箱、担架等急救物资。“我们多做一点,救援的成功率就多一点,救人,就是我们救护队成立的意义。”倪东表示。
救援是一个体力活,救护队队员面临的不仅是风波不定的海上情势,由于无法精准定位被救援人员的位置,队员们到达附近海域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搜索,精神状态时刻高度警觉,这是体力和精神力双重消耗。“我认为队员们只要出发去救援了,都是好样的,所以我也制定了激励机制,救活一人奖励500元奖金,没救活发300元奖金。”倪东对记者说。
除了白天边干活边救援,倪东认为,晚上海边昏暗,更容易发生紧急情况。“如果晚上我们的码头有人需要救援,难道我们能坐视不管吗?”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救护队队员们的支持和响应。于是,6个码头,东顺救护队每晚安排两位队员进行值守。队员们蹲守在搭建的简易帐篷里,电话放在枕边,一有情况马上相应。
专业团队,训练有素,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日复一日地守护在烟台海岸线上,用一例例鲜活的救援案例,谱写了“大爱无疆、善意永存”的烟台神话。在东顺救护队的办公室里,鲜红的奖状、证书挂满了墙壁,海上志愿救助先进集体、爱心单位、锦旗……
“东顺救护队是义务海上救援力量,他们的船舶灵活、机动性强,是我们专业救护力量强有力的补充,每年救援人数达上百人之多,这种正能量让我们感动,值得每个人学习。”烟台海事局芝罘海事处莱山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蒋波表示。
“工人先锋号”证书
义务救援精神代代传承 弟弟女婿接过接力棒
义务救援25年,对于倪东来说,义务救援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义务救援这件事,他想干得更长更久,东顺救护队既然成立了,就要代代相传,一直干下去。于是,倪东的弟弟倪西和女婿王浩宇接过了这沉甸甸的接力棒。
谈到弟弟倪西,倪东告诉记者,自己和倪西还因为义务救援这件事发生过争执。“因为有一年因为晚上出船救人,触到了礁石,船只报废,弟弟觉得夜晚救援危险系数太大,成本也高,他持保留意见。”明白弟弟为自己的安危着想,但倪东认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比钱财更重要。最终,这段争吵以弟弟的一句“不干了”的气话而结束。第二天,就在倪东以为弟弟真的要离开的时候,倪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只说了五个字:“哥,我支持你。”
自此之后,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烟台东顺海上志愿救护队。在倪东进行胃癌手术期间,弟弟倪西主动扛起了东顺救护队的大旗,这让倪东倍感欣慰。
领头羊固然重要,但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也不能缺少中坚力量。倪东倪西两兄弟作为老一辈的力量在前方披荆斩棘,倪东的女婿、东顺海上旅游有限公司的海务经理王浩宇带领更多年轻力量,为救援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前进的动力。
“东顺救护队是父辈毕生的心血,我作为新生力量,自然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救护队发展下去,将父辈大爱无疆、无私救人的精神传承下去。”王浩宇告诉记者,当自己从父辈手上接过救护队大旗的时候,他感觉身上的担子蓦然沉重起来,这既是压力,更是激励、鞭策他前进的动力。
为此,王浩宇思考如何将调动救护队队员的积极性,如何更灵活地运用救援力量,拯救更多生命。“我将责任细化到码头经理,我嘱咐他们,在海边一旦发现紧急情况,可以不用跟总部报告,直接救援,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王浩宇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经常出差参加交通运输部的专业培训,增强自身专业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东顺海上救护队中,队员们年龄多为45岁以下,最年轻的队员只有19岁,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新鲜、年轻的血夜让东顺救护队如同壮年一般,孔武有力,为烟台海岸线的安全再添一分希望。
2022年5月,东顺救护队收到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证书,虽然倪东已数不清这是救护队收到的第几份证书,但是他心里依然十分激动。“这是给东顺救护队的,是给救护队每一位队员的,我和队员们都会以此为激励,继续守护好烟台海岸线,把救援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传承下去。”倪东坚定地对记者说。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