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
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主任宫向前(右)在查房
宫向前与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宫向前(左二)及其团队在查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丽梅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 李凌峰 烟台报道
除了看门诊和病例讨论,多数时候,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主任宫向前都比较沉默,“惜字如金”、“内心戏”很足是宫向前的特质,从早上查房开始到下手术回家,他的内心活动从未停止,默默复盘治疗方案、思考最佳治疗方法,宫向前只为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和术后保障。
从医以来,宫向前一直秉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因此,他从未停止忙碌的脚步,像陀螺一样在岗位上不停地旋转、前进。“走一步,看十步”是宫向前的习惯,在院患者病情平稳,他不松懈,转身钻研起新技术和治疗理念,致力于把所有并发症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宫向前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带领团队不断克服难题,培养医疗人才。宫向前注重团队梯队发展,鼓励年轻医生多学习和锻炼,在他的带领下,胃肠外二科渐渐成了同事心中靠谱的科室,以集体合力来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宫向前看来,医生需要不断武装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让他始终觉得可能在下一台手术时做到更好。正因此,他从不敢放松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他认为,只有在面对患者时做到“三多”:多想一步、多做一点和多担一份,才有望尽量减少遗憾的发生。
多想一步 尽量将患者的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宫向前话不多也没有特别的爱好,他常忍不住自嘲“嘴笨”“不会说”,但如果打开跟专业有关的“话匣子”,就会发现他喜欢“多思多想”,永远都习惯多想一步。没有特别的爱好也不喜欢社交的性格,让宫向前有了更多心无旁骛的可能。
不满足于只做外科的手术操刀者,宫向前和团队更注重全程参与。从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到诊疗、术中的规范化诊疗再到术后方案的制定,宫向前和团队始终是患者最贴心的陪伴人。从业二十多年来,宫向前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早晚各查一次房。无论手术到多晚,如果下班前不看望一下自己的病人,他总会觉得心里不踏实。如今,早晚查房也成了胃肠外二科的惯例。
曾有一位急诊入院的患者,因腹腔严重感染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期间急诊科发起多学科会诊,胃肠外二科接诊的医生每天坚持到重症监护室监测病情,不仅感动了患者家属感动,也让兄弟科室对他们的尽心与负责竖起了大拇指。
更多时候,宫向前的“多思多想”也体现在对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坚持上。73岁的市民陈先生被确诊为小肠间质瘤,服用靶向药物一段时间后,腹部出现包块,在其他医院检查多次仍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辗转来到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求诊,完善相关检查后,宫向前和团队很快为其寻到了病因,药物对症治疗两个月后,肿瘤明显缩小,如今患者病情稳定,已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要从粗放的一刀切向多学科会诊的精准医疗迈进。”宫向前主任称,近年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倡导多学科会诊,集合各科专家所长,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使许多不可能完成的手术成为可能,让很多患者切实受益。一名患者因直肠癌侵犯膀胱入院接受治疗,无法直接进行手术。如果放任不管,患者的生存期将大打折扣,宫向前和同事联合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后,为其制定了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患者肿瘤无复发,病情稳定。
从术前的治疗方案到术中操作及术后的干预,宫向前的脑子里每天要盘算的内容还有很多。这份绞尽脑汁的付出背后,是宫向前和团队对患者高度负责任的体现。
多做一点 让肿瘤患者有机会享受正常生活
曾经,罹患癌症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诊疗模式层出不穷,让癌症迈入慢病化管理成为可能。与此相对应的是,癌症病人的生存期不断延长,运用先进的治疗手段让患者有机会尽享正常生活也成为专家们的共识。在这方面,宫向前和团队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多做一点”,才让患者有机会享受生活,让他们有了面对手术的勇气。
以医院经常开展的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为例,此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胃功能,可以改善病人术后的营养状态。但由于失去了贲门这个阻止食物向上反流的“单向开关”,近端胃切除术后普遍存在反流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患者术后将饱受反流性食管炎之苦,常常因此而导致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苦不堪言,且可能因被呛醒而影响睡眠质量。为解决胃癌患者的术后反流问题,宫向前和团队采用Giraffe(长颈鹿)重建术,在保留胃的大弯侧做一个管状胃,在小弯侧近胃窦部制作his角以及假胃底,起到双重抗返流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为患者保住器官功能,针对近端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宫向前和团队还利用双通道吻合术,在离断空肠上段后,将食管、胃、近端空肠分别依次与其做吻合。这样一来,食物就可以通过食管分别进入远端胃腔和肠道内,既有助于防止胃反酸又保留了胃和肠道的部分功能,一举两得。
相较胃癌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横在不少直肠癌患者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担心术后要永远与“粪袋”相伴,退休老师王女士迟迟不肯手术,考虑到王女士的具体病情和强烈的保肛意愿,宫向前和团队为其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在距肛缘2cm左右处为其成功吻合。既完整切除肿瘤,又实现顺利保肛,术后王女士很快回归正常生活。
即使宫向前多次为患者解决难题,让患者重回正常生活,但他不仅仅满足于止步于此,还想为患者做到尽善尽美。一般情况下,直肠癌患者只进行常规的淋巴结清扫,但有些病人术后淋巴结阳性率很高,存在复发的隐患。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宫向前和团队发现,在肠系膜下动脉上方和和盆腔侧方淋巴结扩大清扫,并不会影响功能,却能减少术后复发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可能。宫向前和团队将这个细节融入到手术中,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此外,针对术后有可能发生肠漏的患者,宫向前和团队有选择地做好预防性造口,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
“疾病的治愈固然重要,但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也同样不可或缺。”在宫向前看来,医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但所有探索的出发点都该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治疗策略应因人、因病而异,小到缩小的局部切除,又大到扩大的根治术,宫向前和团队真正做到了个体化治疗每一个病人。“作为一名医生不该只满足于眼下的治疗,帮患者多点考虑、多点行动才可能真正走进患者心里。”宫向前表示。
多担一份 以团队协作之力推动学科发展
不断向新技术及精细化诊疗迈进的底气源自于团队多年的积累。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是胶东地区最早的胃肠肿瘤治疗中心,经过多年发展,率先在烟威地区开展腹腔镜胃癌、大肠癌手术,尤其胃癌全腹腔镜技术,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术),TEM(经肛门微创手术)等已达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科室重点发展腹腔镜下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微创比例达到75%以上,位于省内领先地位。这意味着,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用极小的切口就能解决大部分胃肠问题。
手术方案和操作细节越琢磨越细的同时,宫向前也时刻牢记以身作则,带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在他看来,一个团队想要获得良性发展,必须各有所长又能协同作战。为了提高年轻医生的水平与能力,宫向前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创造机会给年轻医生更多观摩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和团队高年资的专家始终坚持做 “托举者”,将宝贵的经验更好地以传帮带的形式传承以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每周四下午是胃肠外二科多学科的综合会诊的时间,不论多忙,宫向前都会坚持参会,并要求科室的全体医生,无论资历深浅都要参与其中。一个又一个复杂病例抽丝剥茧的分析与提炼,对团队整体的“眼力”和解决能力的提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胃肠外二科每年都会派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并通过大量的线上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能力。此外,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也为胃肠外二科的长期发展有了更多牵引力。
曾陪家人看病就医多时,让宫向前有机会体会到身为患者的不易,因而在工作中他也能更多地换位思考,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改进自己及团队的诊疗方式。去德国学习期间,亲眼目睹医生坐在病人床头问诊的经历也给了他很深的触动,这些点滴都融入到工作中,让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同理心也体现在带团队方面。在宫向前看来,“一人工作,全家付出” 是所有烟台毓璜顶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写照,年轻医生尤为辛苦,既有繁忙工作的压力又有不断自我提高的需求,加班加点和挑灯夜战是常态。“既要体谅他们的不易,又要督促年轻医生尽快成长”是他的准则,作为站在年轻医生身后的人,往往更劳心劳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宫向前看来,所有的谨慎、付出与努力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只要能为患者真正解忧,无论多苦多累都甘之如饴。
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主任宫向前
专家简介:
宫向前,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主任,青岛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烟台市学科技术带头人,山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胃肠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普外委员会重症医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学会肿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学会多学科综合诊疗学组主任委员。
毕业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师从国内著名普外专家寿楠海教授。先后于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德国ST.Lukas医院微创外科研修,在省内较早开展大肠肿瘤、胃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具有丰富的普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大肠肿瘤、胃癌、腹部肿瘤及体表肿瘤等的诊断,外科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及随访,尤其擅长腹腔镜下大肠癌、胃癌根治术。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孙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