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建峰 见习记者 李宜霖 通讯员 马小妹 烟台报道
“嗨!叫!嗨!”“嘿!吼!吼……”11月25日晚,随着一段旋律粗犷奔放、节奏紧凑有力的渔号声响起,一场由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单山村乡里乡亲们带来的“单山渔号”非遗表演拉开帷幕,依托非遗文化,单山村的村民们以“渔歌”为音,回忆为情,奏响感恩乐章,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美丽的风光只会引人驻足,只有回味悠长的文化才会让人难以忘怀,我的故乡单山村有着悠久的渔业发展史,单山渔号更是在2009年被评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年轻一代很少经历过去的风帆时代,对渔号更是感到陌生,我也是希望借这次机会,让更多人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单山村后人张宙星表示。一曲号子尽诉渔文化,大家共同重温了渔家记忆,真正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山渔号”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三山岛深厚的旅游资源底蕴。
据了解,单山渔号早在明弘治年间即有流传,是渔民们在与惊涛骇浪的生死搏斗中集体创造的劳动音调,对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号力、号力、无号不齐,不齐无力”这句渔谚是当地渔民对渔号作出的一种精辟的有价值的概括。
单山渔号主要由十二首渔号组成,伴随整个捕捞过程,总体结构分为头、腹、尾三大部分组成,依次为抬船号、整网号、装前哨号、装后哨号、摇橹号、追渔号、撒网号、拉网绳号、拉网绠号、手扒网号、拉船号、抬鱼号。每段号子都反映出不同的劳动场面,体现了渔民不同的劳动心情。正是靠着这首号子,勤劳、勇敢的单山人乘风破浪,从大海中获取财富,祖祖辈辈过上了富足安乐的渔家生活。
“我们村的祖辈都以打渔为生,这些渔歌就像童谣一样,能让我一下子想起很多小时候海边摸鱼的趣事儿。”村民王大姐表示,渔家号子喊的就是劲儿,让人浑身充满力量,浑身都是干劲儿。
记者现场看到,单山渔号的演唱者们大都年过六旬,有的老号头已达八十多岁高龄,但演唱起来,声音清澈、脆亮爽直,声声渔号恰似海浪腾涌,直抒胸臆,令人振奋激动,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感。
除了单山渔号的演唱,活动现场还有诗朗诵、歌伴舞、书法展示、威风锣鼓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展演,这夜的单山村,注定因为非遗,格外璀璨。
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