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核电“大国重器”闪耀鲜亮“绿色答卷”

2024-06-27 19:34: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梅雪丽

  大众网记者 梅雪丽 烟台报道

  “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已累计发电超1130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48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40万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按计划高质量推进建设。”6月27日,“核”你在一起·共绘绿色能源新篇章全国媒体烟台采风行活动走进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海阳核电项目,一探“大国重器”闪耀鲜亮“绿色答卷” 。

  “大国重器”是中国由大到强的“名片”,在时代发展、民族复兴征程中,撑起了大国发展的脊梁。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和1台一体化小型堆,并留有2台核电机组扩建余地。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自2022年7月7日开工建设,预计于2027年全面投产,届时海阳核电基地将有四台机组运行,年发电400亿千瓦时,可节约原煤消耗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8.8万公顷,清洁效益显著。

  三期工程5、6号机组与一体化小型堆示范工程于2022年9月取得开展前期工作许可,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待海阳核电8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800亿度,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34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二氧化硫20.8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7.6万公顷,对改善山东省能源结构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核能引擎。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山东核电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先后建成投运“暖核一号”一期“园区级”、二期“县域级”、三期“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将海阳打造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在国内首次实现从烟台海阳市到威海乳山市的跨地级市核能供暖。2023年,“暖核一号”三期工程投运,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成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供热工程,项目合计供暖面积达到1250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4月,“暖核一号”项目五个供暖季累计提供零碳热量901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676万吉焦热量。

  “让群众幸福更有质感”,这是向着美好未来奋跃而上的信心和决心,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烟台新篇章的题中要义。海阳市实现核能供热后,居民取暖价格每平米下降一块钱,老百姓在享受清洁能源供热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红利。同时,核能供热对于改善供暖季区域空气质量、海洋生态环境方面也有着鲜亮表现——相比核能供热前,供暖季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同时2摄氏度海洋温升面积缩减了41公顷,有效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后续,山东核电结合机组建设及区域需求,将持续推进核能供热技术迭代升级,使核能供热惠及更广的区域和更多的百姓。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世界话语意义。作为山东“首核”,山东核电撬动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核能引擎,在供电、供热的同时,积极探索供热和供水的耦合,依托电站多年海水淡化运行经验和取排水等工程设施,正在分步推进海水淡化工程,提高淡水资源安全性,缓解胶东半岛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两大民生问题。

  2020年11月,山东核电建成投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传实践项目,首次实现了供热和供水的跨界组合。在水热同传基础上,2021年5月,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传”试验工程,可以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更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力争成为胶东半岛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减少对引黄、引长水的依赖,间接减轻黄河非生态用水量保护母亲河,助力地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此外,海阳核电项目每年创造稳定就业岗位约5000个、8台机组全部投产后每年提供稳定岗位9000个,吸引大量核电人才以及核电配套服务产业落户海阳,助力地方成立海阳和莱山两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吸收投资逾千亿,形成包含设计、研究、加工、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近5年开展科普活动150余场次,覆盖公众超百万人次,荣获“中国核科普先进单位”“全国电力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初审编辑:梅雪丽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