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海阳蓄势前行

2024-04-10 08:32: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有权

  大众网记者 梅雪丽 通讯员 姜祥 徐盛世 烟台报道

  从春天出发,海阳向“新”聚力,聚焦清洁能源、航空航天领域,蓄势赋能,激荡产业发展无限生机。

  核能综合利用风光无限

  3月31日,海阳2023年度供暖季正式结束。连续5年的核能供热,海阳荣获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美名。“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创了国内跨地级市核能供暖先河。

  核电作为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能源保障强。在核能综合利用新路径方面,海阳不断拓展前进。

  “目前已经种植红树胚轴近3000棵,未来可以为‘南红北移’工程提供第一手资料。”山东核电科普宣传员符铎说,为进一步利用核电厂温排水余热资源,山东核电还开展了温排水培育红树林项目,实现以生态养生态。

  向新升级,向绿转型。今年2月29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位列其中。“暖核一号”核能供暖工程已成为示范引领我国北方地区核电高质量发展方向,打造了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暖核一号”5个供暖季累计提供清洁热量901万吉焦,减少原煤消耗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万吨。相比核能供暖前,海阳市PM2.5下降了16%,空气优良率上升了17%。在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海阳市住宅取暖费每平米还下调了1块钱,实现了民众、地方政府、热力公司、长输管网公司、核电企业的多方共赢。

  清洁能源产业强势崛起

  从海阳近海海域出发,乘船航行两个多小时后,一架架百米高的巨型白色风机便映入眼帘,黄色的海上升压站也格外吸睛。山东半岛南V场址500MW海上风电项目规划用海面积约66平方公里,总投资近60亿元。在项目建设期间,坚持创新引领,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制造,海上升压站实现国内首次布置海水淡化系统,有效缩短工期60天,节省造价率达20%,实现了全天候生活生产淡水自主供应。科学调研、充分利用半岛南海域风资源,研发制造了国内首台10MW定制化风机,全寿命期发电量可提升5%。山东半岛南3号、4号、V场址海上风电三个项目总装机容量110.32万千瓦,总投资172.61亿元。2023年完成发电量27.18亿千瓦时,2023年产值14.19亿元。

  数据显示,海阳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目前已经突破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度左右。预计到2027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凭借丁字湾核风光资源禀赋优势和扎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海阳正逐步打造了完善的核、风、光、氢一体化产业集群。

  航空航天产业前瞻布局

  走进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海阳航空航天产业的飞速一览无余。新年伊始,在海阳附近海域,由东方空间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从海上发射船腾空而起,穿云破雾,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火箭首次海上发射的纪录。

  引力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海阳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6月5日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截至目前,海阳已实现海上发射10发10捷,累计将5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全国首个海上卫星发射地地位基本确定。

  眼下,凭借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和配套的能力,一大批上下游企业正向海阳汇聚而来。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初娜介绍,以海上发射为牵引,海阳市已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1个,涵盖了星箭研制、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等多个领域,初步实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核心能力。以东方航天港为核心的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向“天”而行,海阳积极打造商业航天新引擎。作为商业航天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海阳航天文旅产业也迅速发展。2023年7月,全国领先的沉浸式航天科普馆开馆运营,入馆人数超10万人次;举办火箭近岸海上发射活动3次,累计观礼人数超10万人。

  “预计到2027年,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基本建成,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表示,未来,东方航天港将实现百次发射、量产百发火箭、天上百颗卫星、园区营收超过百亿元,牵引全省星箭研制、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等领域优质资源向东方航天港集聚,加快形成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依托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先发产业优势,多业并举的海阳将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和产业等叠加优势,抢占新兴赛道,探索新业态、新产业。

初审编辑:梅雪丽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