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张其天
新闻发布会现场
烟台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介绍有关情况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屈晨晨 烟台报道
3月21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专场发布会。会上,烟台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介绍,到2035年,烟台市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将达到90%以上,骨干河道生态廊道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22年12月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规划》思路布局为:根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以保证中心城区供水安全为重点,以智慧化为动能,以水资源配置为抓手,以水网络建设为支撑,以水旱灾害防御为底线,市县自足、适度超前,河库相连、骨干支撑,河河拦蓄、供需优配,构建形成“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的全市现代水网格局。
“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中的“两干”是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二期两大调水干线。“五库”是指门楼、老岚、王屋、沐浴、崖后(规划)五座大型水库。“七脉”是指五龙河、大沽夹河、黄水河、界河、大沽河、王河、辛安河七条骨干河流。
“三区五源五水统筹”中的“三区”是指,中心城区(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蓬莱区、黄渤海新区、高新区、长岛综试区、昆嵛山保护区)、南区(栖霞市、莱阳市、海阳市)、西区(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五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淡水、外调水。“五水”是指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
未来可期!向着“水利现代化”目标进发
张祖玲介绍,到2025年,烟台将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1.20亿立方米,河道综合治理1210公里,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5%以上。水资源调蓄和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洪涝灾害和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初步建成现代水网新格局。
到2035年,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1.88亿立方米,河道综合治理950公里,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0%以上。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体系更加完善,持续严重干旱、特大洪水及重大突发水安全事件有效应对,骨干河道生态廊道体系全面建成,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聚焦中心城区,构建“市县自保”供水格局
面对烟台市水资源短缺制约瓶颈,《规划》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按照“积极开发地表水,保护利用地下水,加快使用再生水,有效配置海淡水,综合调配外调水”原则,开展水源工程及连通工程建设,增加供水及调配能力。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淡水、外调水”五种水源配置,优化“中心城区、西区、南区”三区供水格局,实现“民生、产业、应急”三项重点保障。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4.93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达到24.46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4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1.88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60%,工业及市政杂用再生水量达到52万立方米/天,海淡水利用量达到27万立方米/天,占用水总量的6.6%。在不调引客水的情况下,全市及中心城区平水年、枯水年实现自保。
中心城区是现代水网建设的主战场,规划实施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水网工程建设,加大再生水及海淡水利用,构建“两干三线多源互济”的中心城区供水保障格局。2025年前,西线:实施沐浴水库—龙门口水库连通工程,并利用已建成的栖霞向黄渤海新区供水工程,实现清水河黄崖底橡胶坝—沐浴水库—龙门口水库—庵里水库—门楼水库—山吴家水库连通,打通市区西线供水通道,实现向黄渤海新区、芝罘区供水,新增水资源调配能力6万立方米/天;中线:以老岚水库投入使用为契机,实施门楼水库-老岚水库连通以及大沽夹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新增水资源调配能力20万立方米/天,为中线供水格局形成奠定基础。2026至2035年,中线:建设崖后水库,实施崖后水库—老岚水库连通工程,实现中线贯通,新增水资源调配能力20万立方米/天;东线,论证实施牟平区沁水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在牟平供水自保的基础上,加大高陵水库向西部主城区调配水量,形成中心城区东线供水格局。
聚焦防洪工程,筑牢“安居乐业”防护网
面对防洪体系不完善问题,《规划》聚焦防汛薄弱环节,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和堤防达标建设,强化洪水预警、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新建老岚、莱阳崖后2座大型水库及莱阳南泗庄、莱州林格庄、海阳十字夼等中型水库,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由13.85亿立方米增加到17.96亿立方米。完成莱州留驾4座大中型水库、78座小型水库及32座拦河闸坝除险加固。到2035年,新增河道治理长度2160公里,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由80%提升至90%,新增山洪沟达标长度150公里、海堤达标长度50公里。
聚焦河湖保护,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面对水生态保护的薄弱环节,《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重点河流为骨架构建绿色廊道,以重要湖库为关节保障水生态动力,以全流域为肌理延展水生态自然本底,持续推进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环境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到2035年,完成大沽夹河、清洋河等14条“母亲河”和85条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新建母亲河生态廊道约300公里,基本实现骨干河流生态治理全覆盖。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17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0.27%以上,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小流域63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聚焦智慧化,赋予“智水管理”新动能
面对水利管理短板弱项,《规划》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发展要求,加强水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一个综合数字平台,构建“4+N”应用系统,打造全市水利一张图,提升现代化水管理水平。到2035年,完成门楼等34座大中型水库(含规划)数字孪生工程、大沽夹河等7条骨干河流数字孪生流域,全市水利数字化平台系统完成构建,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形成智慧水利基础架构,水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水利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治水管水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水文化,实现“产水相融”新发展
面对水文化不浓厚、水产业不发达问题,《规划》依托“山、河、海、湖、城、岛”等资源禀赋条件,以建设水文化景观新载体、打造水旅融合新路径、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创建水经济循环新模式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将水景观魅力转化为水经济动力,构建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高层级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设大沽夹河、五龙河、黄水河、大沽河、界河、王河及辛安河等城市生态滨河生态景观带285公里、水文化景观节点78处。建设市级水利历史和水文化展览馆1处、县级水文化展览馆10处、水情教育基地4处。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50条(段),创建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4处。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2023年—2025年,烟台市规划建设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水文化景观5大类、121项工程,估算投资约229亿元;2026年—2035年,规划建设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水文化景观5大类、212项估算投资约为845亿元,将进一步加快构建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新格局,科学推进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张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