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鞠平
责任编辑:李泽
李小鹏教授工作中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车明珠 通讯员 刘金虎 烟台报道
近年来,我国患恶性肿瘤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肿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有很多学者、教授都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李小鹏便是其中一位。
1996年,李小鹏教授毕业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获临床神经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前往伦敦,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专注于肿瘤基因治疗。“欧美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遗传物质以后就开始进行肿瘤分子生物的基础研究,比我国起步早很多年,并且有一套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他们在分子生物的基础研究方面比我们要强很多。近年来随着海外资深科学家的回归,基础研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李小鹏认为对研发新药来说,基础研究是根本且必需的。“国内的公司很难像国外跨国公司那样每年拿出几十亿美元做基础原理方面的研究,只能根据目前已有的靶点进行药物开发。”李小鹏坦言道。
因为基因治疗有人种的差异性,2005年李小鹏回国后,开始将国外学到的基因技术进行优化改造,选择更适合黄种人的基因载体。他投资创建了北京奥源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组建培养新药开发技术团队,利用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技术进行药物开发,建立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创新药物的质量标准和病毒载体构建及病毒载体大规模生产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这是国内第一个基于HSV-1载体的溶瘤基因治疗的产品,在缺少相关法规的大环境下,李小鹏开始跟药监部门研究讨论,终于在2012年进行了该产品的临床试验。“一期临床主要做剂量爬坡和安全性,我们请了国内最好的临床专家,做得很谨慎也很科学,在北大肿瘤医院针对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Ib临床试验,总缓解率可以达到40%左右。”李小鹏介绍道。
李小鹏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2018年,李小鹏加入烟台大学并入选了首批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项目,获批支持经费4000万元。项目立项建设后,烟台大学在实验设备、人才配备各方面提供了全力支持,拥有国际一流的生物反应器、荧光定量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流式细胞分析仪、组织病理分析设备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成细胞培养无菌室和分子生物学评价体系等,用于完成溶瘤病毒前期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评价;先进的IVC实验动物房,用于后期药物的药效学评价。除此之外,烟台大学还为李小鹏配备博士人才做实验助手,满足科研需求。
由此,李小鹏组建了一个专业覆盖面广、博士比例高、国际化程度高的高层次科研团队,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以溶瘤病毒为核心、进行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同时构建抗肿瘤药物研发综合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围绕省“十强”产业中的医养健康产业,主动对接服务生物医药领域,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
团队立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已构建两个新型溶瘤病毒类生物药,其中VT1093已完成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NMPA)的临床研究申请,目前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产品VT1092已完成临床前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申报工作。团队其他成员已完成NTRK、IDO两个新药物靶点的药物筛选和早期成药性评价,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阶段并均获临床批件;获批多个科研攻关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4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篇,其中JCR一区论文5篇。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
李小鹏认为,对基因的研究会帮助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从而解决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过程。正是受这种观念催促,李小鹏有时会觉得紧迫和着急,拒绝被时代落下,跟踪学习国内外的学术进展,多为国家的基因治疗做贡献,这也是他当初决定回国的原因之一。
当时李小鹏的朋友并不支持他回国,在全新的环境一无所有的重新开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但李小鹏还是毅然回国了。“当时国内的医院大都用进口药,国产药的研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虽然直至今日,我们和欧美国家的水平还有差距,但以后会越来越好,很多人从国外深造回归,致力于提升国内的医疗事业。”李小鹏说道。
李小鹏非常看好烟台的医疗环境,认为烟台的人才基础非常好,烟台大学大力支持专业人才培养,药学院也成为一流学科,成为烟大的名片,人才储备丰富。作为烟台大学的教授,李小鹏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每年招收3-4名研究生,带着他们做研究。同时也给大四的学生上课,他倾向于为大四新生讲解创新创业、药品研发的社会化问题,分析国际国内新药研发的潮流,让学生们明白发展趋势,方便日后就业或求学。
从科学研究、药品研发、公司运营再到为人师表,李小鹏对自己的定位是跨界,称“做的事情杂”。实则,李小鹏学成的这二十多年来,做的事情非常“专一”,那就是一直致力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努力开发新型药物,解决肿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难题。李小鹏说,团队将继续做好前沿科学研究,继续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初审编辑:鞠平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