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焕禄教授:路漫修远,不懈求索

2023-11-16 18:44:54 来源: 中国食品报 作者:

  北京工商大学 王新惠 杨煜玥

  宋焕禄,男,1961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食品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等。主持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几十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多项奖项。2022年主持(排名第一)《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课程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2023年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

  一副金属半框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深邃又和善的眼睛。高挑的身材,上身穿着简单的方领宽身衬衫,背着硕大的黑色双肩包,在实验楼与教学楼之间来回穿梭。这位男子,便是宋焕禄教授。

  宋教授待人亲切,与人讲话时眼角常常眯作月牙状。宋教授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爽朗外向的性格使得旁人看他不过40岁的年纪。开项目组会的时候,宋教授则会收起部分和蔼,严肃认真地向同行和学生们反馈科研项目的进程和问题。

  实验楼距离教学楼不算远,宋教授在授课或是组会后,就会扎进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继续着对食品科学领域的钻研与探索。披上“白大褂”、戴上防护口罩,与实验室的学生们共同谱写着关于“风味密码”的传说。

  叠好做实验时穿着的白色防护服,宋教授也是绿茵场上肆意挥洒激情的足球健将,也是茶余饭后与古代先贤进行隔空对话的文人雅士,也是情到深处不禁高歌一曲的“北工商腾格尔”。这些点滴共同组成了宋教授丰富立体的人格,共同谱写着宋教授爽朗潇洒的诗意人生。

  孜孜不辍,对风味科学“有滋有味”的求索历程

  堆满瓶瓶罐罐的房间里,桌台上随处张贴着启用设备时的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内不见声响,恒温空调与实验仪器协奏出静谧的乐章。伴随着机器运作的数据在电脑上不断变换着数值,宋焕禄教授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自1979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工程系专业,宋教授便开始谱写自己与食品科学的故事。在他的认知里,食品科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学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有滋有味”的科学。

  2000年,宋焕禄教授与孙宝国院士共同研发的天然肉味香精获得了独立知识产权,投入到全国各地几十家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加工中。这一项重大发明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荣誉,也开启了宋教授食品风味研究的新篇章。

  多年来,宋教授专注于食品风味的研究。期间赴美国进修访问,紧跟国际前沿,专注于探寻食品“好吃”的风味密码。宋教授从食品风味的关键成分、风味形成的途径入手研究,再到对食品加工、储藏过程中进行风味实验与品控,为食品风味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若干科研成果投入到食品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得到切实有效的运用。宋教授说:“食品科学是特别接地气的一个学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事的是有滋有味的工作。”

  从事风味科学研究至今,数十项科研项目的完成,100多篇论文的发表,4部专著的出版,5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每一项荣誉,都是宋教授在风味科学领域创新性地不懈探索。正如宋教授所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创新性的,不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科研项目,都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艰难的创新历程,必然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对食品科学真正的热爱。在宋教授的认知里,从事食品科学专业的孩子要有美食家的情怀。怀着对美食的热爱与对食品的好奇,在不断地思考与质疑、批判与验证中为社会、为企业、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从事食品科学工作的人终其一生要钻研的,也正如宋教授所言:“研究怎么做出更美味的食品或者食品的配料,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良师益友,为风味科学培养高质量后继人才

  与有滋有味的工作相匹配的,是宋教授与学生之间“有滋有味”的师友关系。宋教授的学生们都说,宋教授是个摸得着的人。

  当谈论起与学生们的关系时,宋教授直言:“我的学生都不怕我,也没必要让人怕我。”在谈论起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上,宋教授引用了《战国策·赵策》中的名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宋教授很看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指导学生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宋教授不吝鼓励,认为做老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也是宋教授不断精进自身学术水平的一大动力。宋教授直言作为指导教师,自身的真本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你得让现在的孩子服气。”

  科研工作之余,宋教授对于同学们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日常的打趣与闲谈,也让宋教授和学生互相融入到对方的生活里。在谈起这帮对科研充满好奇、对学习富有韧劲的孩子时,宋教授记忆犹新。有次生日,学生们私下里商量,给宋教授定制了一款带有足球与绿荫草坪元素的生日蛋糕。因为知道宋教授热爱足球,在足球服的定制上也专门刻印上了宋教授的名字。在日常生活里,宋教授有时也会成为学生们调侃打趣的对象。有次喝醉酒被学生知道后,学生跑来问宋教授酒是否好喝。宋教授委屈着摇头,学生来了精神,抓住这难得的“说教”机会问道:“不好喝还喝完了?”旁边同学笑言提醒“尊师重道”,不该这样跟老师讲话,宋教授摆摆手——这才是亦师亦友最正常的相处模式罢了。

  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宋教授,赴京到北工商从教已有36个年头。逢年过节回乡时,他常常一个人呆坐在海边,静静地听海浪翻涌,看潮起潮落。宋教授说自己是大海的孩子,应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作为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教师,也作为科研项目团队的总负责人,宋教授在工作时也深刻感知到自己肩上的重量。在日常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宋教授常常以自身作为例子来勉励学子,说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武器。宋教授也说:“老师是最阳光的职业。”从教以来,宋教授也将“阳光”挥洒至团队、挥洒至学生。

  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的真心相待,带来的不仅是科研工作时的默契与进步,更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履历财富。毕业若干年的学子再聚首,曾经的孩童也抱来了属于自己的孩童。三世同堂的聚会上,宋教授也自豪于自己从教多年的历程。酒过三巡,回首来时路,宋教授也吟诗颂词以畅谈凌云志,勉励学生们继续攀登人生的高峰。

  宋教授正是在这种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将他对科研的理解、对诗歌的感悟,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他的一茬又一茬学生。学生从宋教授这里,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提升了学术能力,而且获取了一种“路漫修远,不懈求索”的科研精神。

  日积月累,科学精神的养育、修炼与传承

  作为理工科教授,宋教授对古典诗词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课堂上,教科研中,讨论桌上,宋教授随时吟诵,佐证学理。也因此,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来自宋教授身上独特的魅力。当问及宋教授,古典诗词修养来自何处时,宋教授都会自豪地说,父亲曾是高中语文老师,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自小练习,练就“童子功”。

  宋焕禄教授从小热衷古诗词的积累与诵读。在裹满书墨香的人生步履里,宋教授也喜爱将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一首首诗文。考入大学期间,趁着1980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喜悦,19岁的他思潮腾涌,填词创作了一首《满江红》抒怀,并刊登在了学校的墙报上。

  40年已过,宋教授在回首那段心潮澎湃的过往,仍能原原本本地复述出那段有感而发的诗作。“为祖国富强,献青春”的初心未改,“国家兴,科学本”的重任也督促着宋教授在多年的科学实践里不懈求索。

  入职以来的宋教授,依然会将自己科研以外的时间投入于古诗词的诵读与赏析之中。他喜爱在古诗词中找寻与自己共通的乐观与豪迈,也敬佩古仁人的豁达与胸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也向学生们传递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勉励,传递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守。他说,所做的努力一点一滴都不会白费。他勉励奋进于科研工作的学生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团队负责人之一的老师在评价宋教授这位同事时也表示:“宋老师非常热爱诗词,在谈论项目、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就会引经据典,通过讲解古诗词背后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来帮助我们对项目、实验作更深刻的理解。”

  书卷伴随宋教授徜徉至今,他也从当初慷慨激昂的少年变成了如今教书育人的老师。诗词带给他的力量,也伴随着他的诵读传递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激励着他们在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保持着好奇与探索,在遇到逆境时能够秉持不服输的韧劲从容应对。怀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感,从自身的科研领域出发,为社会的进步奉献出自己的力量。2023年被推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

  科研与书本以外,足球在宋焕禄教授的生命里,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教职工足球队的成员,学校的足球草坪上,常年出现宋教授矫健的身影。谈起对足球这项运动的情怀,宋教授感怀于足球带给他的释放,也感怀于通过足球这项运动,他对于团队合作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对于当下的科研工作,科学家们不再是仅仅依靠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单打独斗地去发掘定律。“现在的科研是团队精神,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足球是项强调团队合作的运动,与当下的科研也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同时,宋教授也深受体育精神的鼓舞,在日常项目的实践中秉持着“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在每张合照的背后,宋教授用笑容呈现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科研与工作的坚守。

  科研时的严谨细致,谈论古诗词时的滔滔不绝,绿茵场上的朝气蓬勃……宋焕禄教授每时每刻都展现着对待生活的鲜活。同一个项目组的老师说:“宋老师是人格魅力非常强的一个人。我也非常敬佩他这一点。”宋教授的学生讲:“选宋老师选对人了。”足球队里的成员谈:“宋老师经常运动,就会显得年轻。”从老师到学生,对宋教授的印象既立体又深刻。

  实验室里潜心科研的背影,昭示着他对食品科学的热爱,与终身为之奋斗的孜孜不辍。一口饺子一口酒就足以感到幸福的人生,背后也裹满了探索的艰难与前进一步的困苦。在谈及食品科学的未来时,宋教授深刻地知晓科研工作路漫修远。他说:“你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你也不可能做出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我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特别有意义的。民以食为天,我们所做的研究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就要不停地做,不停地掘进和求索。我愿意把我的精力投进去,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