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七甲镇乡村振兴服务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21-03-02 17:55:2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晓冬 通讯员 栾少东 王洪莲 烟台报道

  有些足迹,走过了,注定会开花结果,注定会让人铭记。

  从靠天吃饭、安于现状到寻求技术、发展现代化种植;从污水横流、破败不堪到环境整治、打造秀美新农村;从一家一户、工艺落后到抱团发展、线上线下齐销售……这一系列的变化,始于2019年,源于他们的到来。

  2019年的7月,山东省委部署“万名干部下基层”,烟台市乡村振兴服务队龙口三队一行10人来到七甲镇。这群有思想、有技术的干部换上工装,走进村庄,脚踏泥土芬芳,挥洒辛勤汗水,为5个服务村的乡村振兴,留下一串串意义非凡的足迹。

  时如白驹,间似流水。一年一晃而过,走,去看看他们留下清晰的“足迹”吧!

  圈朱家,技术传授之路

  圈朱家位于七甲镇驻地西北1.25公里处,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皆为丘陵,村里主要收入靠果树种植。因为地理原因,只能靠天吃饭。在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周永敏的带领下,成立了森越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葡萄种植产业,村民开始有了新奔头。然而,对于大棚种植,合作社成员常常因为缺乏管理经验而苦恼。队长栾少东得知后,立马把传授技术经验列入帮扶计划。服务队请来了专业老师举办讲座,在合作社里成立学习班,现场传授农业知识,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借助科学手段来管理土地。栾队长与队员张俊杰定期到葡萄大棚考察调研,与社员一同育苗肥水,防治病虫害,有了技术,也就有了能量,村民们管理起来得心应手,产量提高,收入自然也提高。

  2020年秋天,蓝宝石葡萄喜获丰收。服务队早就联系了相关部门帮助做好储销工作。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之本,科学种植才会优质高产,让每一个农民掌握农业知识是振兴路上坚实力量,服务队在圈朱家留下的足迹,会盛开出“经验之花”。

  如今的圈朱家,已变成魅力无限的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新一年服务队还有新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快速推进高端品牌葡萄培育和新式冬暖大棚建设。

  雀山姜家,环境治理之路

  巷道村居整洁干净,青砖碧瓦河水倒映,文化墙上书写文明,凉亭外众影乘凉……,走进位于镇政府东1公里处的雀山姜家,很难想象这是原来那个不起眼,环境差的小山村。“以前的雀山姜家环境卫生状况极差,生活污水没有分流,臭水沟味道难闻,垃圾桶等环卫设施缺乏,居民乱扔生活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副队长魏善权和队员于宴浩两人刚到雀山姜家时留下的印象。

  经过反复研究,服务队决定从环境治理开始着手。说干就干,搭乘“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服务队积极协调对接,一方面多渠道争取更多建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规划设计,全程跟进工程建设。按照雀山姜家的村容短板,结合文明乡村治理要求,服务队与村级共同清理垃圾,整修排水沟,提升街道绿化、更换路灯、“微空间”美化改造,打造出一个文体中心,建立起一座民俗大院,描绘好一幅乡村画卷,村民们可以从这了解雀山姜家的村史村志、未来发展等等。青砖碧瓦的村外长廊,与现代的房屋遥呼相应,朝气蓬勃的红色凉亭为村民休闲纳凉提供了绝佳场所。

  村容村貌的改变,大大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生活有了积极心态和方向。魏善权说,“治理村容村貌,是民所想,民所愿的一件好事,一个村子想要变得富裕,必须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环境好了,心情自然就好了,安居才能乐业嘛。”

  2020年,服务队为雀山姜家新建了3.5亩冬暖蔬菜大棚,目前正在抓紧培土育苗,栽种早春的第一批蔬菜。

  前迟家,思想转变之路

  前迟家位于七甲镇政府驻地正东3公里处,因地势背山面水,村民经济来源靠山上果树和养蜂制蜜。队员张振兴和方绍蓬负责包帮前迟家。接到任务后,他俩第一时间赶到村里,并没有急着与村干部对接,而是先走街窜户,与村民广泛交谈。聊天时,发现村民大多安于现状,思想根源守旧。俗话说,观念易变财路宽。找到“病症”后,服务队决定从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上下手,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前迟家养蜂产蜜工艺一直沿用传统技艺,很大程度限制了产量,制约了销路。

  张振兴认为,改变思想观念,就要引导村民把眼见放宽,放远,放大。把蜂蜜打造成独特品牌,提升质量,提高产量,依托这个产业让村民致富,这是前迟家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重要方向。服务队将村委闲置的房屋改造为蜂蜜食品生产车间,采购加工包装设备,协助办理SC食品认证,引进了蜂蜜增产技术。有了优质蜂蜜,往下关键一步就是销路,为拓宽销路,缩减周期,服务队利用新村电商平台以网络直播形式宣传蜂蜜,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蜂蜜的销量。

  思想观念先转变,才能用好现代化科技手段,增加村民集体收入。服务队找准了方向,选对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迟家,倾力惠民之路

  走进距镇驻地东北4公里的后迟家,除了高大气派“状元”牌坊、整洁有致的街道让人称赞之外,还有一个可容纳五六百人的便民服务大厅格外醒目。这是服务队帮助修建的高标准服务大厅,场地宽敞,容纳人多,设备齐全,对于村里建起了这样的惠民工程,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从2020年9月便民服务大厅建成使用以来,已承接10余场订单,为集体增收1万元,为村民节省费用10万元。从“露天操作”到“登堂入室”,从“花费不菲”到“费用亲民”,服务大厅的建成不仅大大提升了卫生安全,更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倾力惠民之路,服务队在后迟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常伦庄,红色品牌之路

  常伦庄位于七甲镇东北角5.5公里处,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因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任常伦而得名。孙钰和王贤峰负责包帮常伦庄,经过充分考察调研,两人提议从本地小有名气的“常伦庄小米”上下功夫,打造“红色品牌”,既带动增收又宣传英雄的家乡。常伦庄小米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服务队找到农业专家,咨询新品种小米的种植技术,帮助采购、安装加工设备,把传统加工技术转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加工生产线,从产量到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了好品质,有了精包装,服务队又帮助做好宣传文案,开发常伦庄小米的卖点,为其争取到烟台广播电视台价值36万元的广告宣传,极大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一度供不应求。如今老百姓靠常伦庄小米这个“红色品牌”走向了致富路。

  服务队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绘制成一幅“红色品牌”的美丽画卷。接下来,为常伦庄量身定制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正在筹备中。

  时间可证,成果如镜,乡村振兴服务队每一位队员没有忘记下基层时的坚实诺言,没有忘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使命担当,他们立足“五大振兴”,扑下身,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帮扶,力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他们曾走过的路,流下的汗,留下的足迹,必将繁花盛开,硕果累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晓冬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